加入WTO後台灣農業發展的新願景

胡懋麟

本會科技經濟組顧問


摘要

我國參加WTO後,由於農業生產條件先天上的不利,必然遭受極大的衝擊。在一千多種農、漁、牧產品中,以水稻、落花生、紅豆、椰子、東方梨等水果及香菇、乾金針、大蒜、茶葉、豬肉、雞肉、蛋、乳品、及近海、養殖漁業遭受之壓力較大。隨著國外農產品的競爭,將導致農村經濟萎縮,農村失業率提高,廢耕農地增加。因此,農政單位必需有前瞻、突破的措施,才有可能降低損害。爰特提出下列幾點以供參考。

1. 規劃農地輪替式的休耕。

2. 加強社會福利,減緩農村(家)負擔。

3. 重新界定農民的身份和角色。

4. 要求各項產業成立發展基金會。

5. 協助各項產業轉型升級與聯合(策略聯盟)。

6. 建立主要或特殊產品的預警制度。

7. 降低農貸利率與條件。

8. 落實動植物防疫檢疫。

一、 前言

我國於今年(2002年)1月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簡稱WTO)的第144個正式會員,歷經12年的努力終於塵埃落定,繼之而來的是要落實WTO的規範,亦即:最惠國待遇、國民平等待遇、關稅減讓、消除數量限制、減少非關稅障礙、進行貿易諮商等六大原則要逐步推動。在推動的過程,有一些產業會因國際化、自由化而受惠,有一些產業則因競爭力弱而受到衝擊。根據行政院農委會事前的評估,農業受到衝擊的項目會較其他產業為多且大,雖然農業另外可以引用特殊救濟及烏拉圭回合談判的條款來減輕(緩)衝擊,可是可以用為特殊救濟的項目很少且亦有時間上的限制,因此,絕大多數的農產品是要接受進口壓力的高度挑戰。

當然,台灣的農業經過長期的努力經營、研發,也並非是不堪一擊,有許多技術我們還是領先於世界各國,若是能夠善加利用仍舊是大有可為,可是台灣由於受到地理環境(如:地窄人稠,多山少平原,小規模經營)、自然因素(如:氣候溫和,病蟲害繁殖迅速、夏季多颱、冬季乾旱)、經濟型態(如:被列為已開發國家)…的影響,農業的生產條件明顯不利與惡化,使得競爭優勢不如往昔。目前我國的農業可說是處於內憂外患的時代,有些人甚至是抱著悲觀的態度來看待農業。然而要知道的是,農業是維繫著「糧食安全、社會安定」的角色,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絕沒有因為要實施國際化、自由化而放棄農業,因此我們當要集思廣益,如何克服當前的困境?如何讓農業脫胎換骨?使台灣的農業有一個嶄新的面貌來面對挑戰。

二、 遭受到衝擊的項目

根據「台灣農家要覽」的記載,在台灣生產的農、漁、牧產品有一千多項,這些項目若是僅台灣特有,如此就會較具競爭力,有一些項目是世界共有且又是大宗生產者,因而就會較無競爭力;在加入WTO之後,我國必須履行「市場開放」及「削減境內支持」的兩項承諾,像在市場開放方面,我國要逐年調降可以自由進口的關稅,以及取消41種農產品的非關稅保護;在削減境內支持方面,我國要在民國91年之前削減基期年農業境內支持(簡稱AMS)的20%,亦即凡是有保證價格收購的產品要逐年減產。在行政院農委會的評估報告中,認為下列產品比較會受到衝擊,分別說明如下:

1.水稻:

受到政府長期管制進口及保證價格收購的影響,一旦開放,衝擊會不小,民國91年一定要進口144,720公噸,若加上原先國內的庫存,則種植面積至少要減少5萬公頃。

2.落花生:

最大的威脅是來自中國大陸。國內在三年內必須減少4~8%的種植面積。

3.紅豆:

最大的威脅是來自中國大陸。國內在三年內必須減少14~24%的種植面積。

4.椰子、東方梨、文旦柚、檳榔、桂圓肉、香蕉、鳳梨、芒果、柿子:

這九項水果初期會採取關稅配額措施,其餘的水果類均開放自由進口,僅管如此,前三項(椰子、東方梨、文旦柚)及橙類、葡萄柚、檸檬、李等仍會產生衝擊。

5.香菇、乾金針、大蒜:

這三項蔬菜初期會採取關稅配額措施,其餘的蔬菜類均開放自由進口,僅管如此,香菇與大蒜必須減少50%的種植面積,乾金針必須減少65%的種植面積。

6.茶葉:

最大的威脅是來自中國大陸,會使國內中低價位茶遭受衝擊。

7.豬肉:

初期採取關稅配額措施,民國94年市場完全開放,國內飼養頭數要控制在600萬頭左右,而且生產成本每百公斤一定要控制在3,500元以下,才有生存空間。

8.雞肉:

初期採取關稅配額措施,民國94年市場完全開放,國內白肉雞生產成本每公斤一定要控制在25元以下,土雞生產成本每公斤一定要控制在40元以下,才有生存空間。

9.雞蛋:

由於液蛋、蛋粉等加工品可長途運輸、耐儲藏,對國內雞蛋產業影響仍大,入會後關稅將降為20%至30%,威脅蛋雞產業整體之發展,產值可能減少10至20%,因此生產成本每公斤一定要控制在20元以下。

10.乳品:

液態乳初期採關稅配額方式進口,但由於與國外價差較大,進口保久乳可能會取代國產保久乳及部分鮮乳市場。

11.漁產品:

(1) 沿近海漁業方面,鯖、鰺、鰛因受關稅配額進口直接影響,價格將會下跌,非鯖、鰺、鰛漁業面臨北歐、日本等高緯度國家進口魚貨競爭,價格可能下跌6.6 %,產值減少14.7 %。

(2) 養殖漁業方面,我國入會後,魚貝類進口關稅降低,將增加養殖水產品進口量,陸上魚塭面積一定要減少,其中以吳郭魚、虱目魚、鯉科魚類及貝類等大宗養殖水產品將面臨強大之市場競爭壓力。

三、 如何開創台灣農業的新願景

如上所述,台灣的農業近期內即將要面對上述的憂慮與變化,甚至馬上會有過剩的人力、土地釋出;若此,農村失業率將劇增,土地會更荒蕪,使得原本收益就不高的農家經濟可能會雪上加霜,若再加上外界經濟景氣的低迷,則農村經濟將會更加惡化;此時,政府若沒有採取非常措施,則農業可能就會因加入WTO而受到真正的衝擊。當然這些現象大家都不希望發生,而為了避免發生,農政單位必需提出一套具有前瞻、突破性的措施,才有可能將損害降到最低。個人長期從事農業教學、研究、行政工作,謹就個人所見,提出下列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1.規劃農地輪替式的休耕:

我國農產品市場開放自由進口之後,國產總數量一定要縮減(除非外銷市場增加),若按照農委會的估計,至少可以釋出10萬公頃以上的農地,而這10萬公頃以上的農地,除了有一些將轉移為非農用之外,其餘則需辦理休耕;然而我國以往為了增產,土地是連續的利用,化學肥料是不停的施用,長期以來使得地力喪失,地質酸化的現象極為嚴重,因此若是能夠藉著大量休耕的機會,由北到南詳細規劃一套輪替式的休耕順序表,以恢復農地原有的生機,對往後農地的利用會有很大的助益。

2.加強社會福利,減緩農村(家)負擔

台灣目前農業(村)勞力的老化極為明顯,農業經營者的平均年齡在55歲以上,這些老化的勞力大多學歷偏低、體能狀況不佳,沒有第二專長,轉業不易,同時觀念也較保守,接受新知也較困難,甚至成為農業發展的絆腳石;目前雖然65歲以上者每個月可以領取3,000元的老農年金,然由於金額不多,無法提高離農或交棒的誘因,因而在國民年金尚未實施之前,實可考慮加發離農獎勵金,促使農村勞力能夠加速更新,引進新血輪、新觀念、新技術,甚至還可以擴大經營規模。

3.重新界定農民的身份與角色

在農地不能自由買賣的時代,農民身份備受各界矚目,用盡心思想要取得農民(自耕農)的資格,形成許多假農民,享受政府給予的福利與權利;目前農地已開放可以自由買賣,若按照現行法規,似真似假的農民一定會大增,如此對真正專業從事農業的經營者勢必產生不公平的現象(例如農民保險因虧損累累,一直無法提高給付標準),甚至政府的福利措施會被稀釋,而政府的負擔也有增無減,形成無謂的浪費。因此宜藉加入WTO的機會,重新定義農民的身份(諸如以年齡、農業所得、學歷、專長證照、耕作面積…等),從嚴認定專業農民,或是界定專業等級,以便將來政府的福利措施可以落實。

4.要求各項產業成立發展基金

產業自主是未來的走向,每項產業在經營的過程一定會遭遇到不少的問題,而且每項產業所面臨的問題是不盡相同,若全部皆要由政府單位來處理或解決,恐怕是緩不濟急,甚至力不從心,週而復始,問題永遠存在。因此,最好能夠先輔導各項產業成立專業性的協會組織,或是將性質相近者合併組成,或是比照當前畜牧產業的模式,將原有的家禽發展基金、肉品發展基金、併入中央畜產會,然後聘請立場超然的產、官、學專家來諮商、管理,專案解決各項產業所面臨的問題,如此不僅可以減輕政府經費及工作的負擔,又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於基金的來源,可由共同採購生產資材(如飼料、藥品、肥料、農藥…),或共同運銷所產生的價差中累積而來,政府單位若是經費許可,亦可提列相對金額補充。

5.協助各項產業轉型升級與聯合(策略聯盟)

台灣已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按照國際貿易原理,我國是要生產資本密集財,出口資本密集財,然後進口勞力密集財。目前全世界的農業,除了美國(擁有地廣人稀,全採機械化經營的優勢)是屬於資本密集財之外,都是屬於勞力密集財。以目前的經濟條件來看,台灣已不再適合或利用生產初級的農產品(即勞力密集財)外銷,來試圖解決國內生產過剩的問題,然而若是能夠將初級的農產品,透過多層次的加工、調製、分級、包裝等高水準的技術,轉型成次級或三級產品,如此在國際市場仍應是大有可為;此外,我國的經營規模皆不大,應由政府訂定一些獎勵條款,鼓勵各項產業進行內、外部的整合,發揮替代與互補的效用,使其競爭力不管是在國內、外市場皆可大幅提昇。

6.建立主要或特殊產品的預警制度

我國生產的農、漁、牧產品有上千項之多,然而會受到WTO明顯衝擊的項目,大概是以民生必需品(如:稻米、蔬菜、水果、豬肉、雞肉)或是全球性量產且低價位(如:牛肉、乳製品)的產品最有可能。因此,農政單位必須針對上述幾項主要或特殊的產品,委託專門機構或專人專業的收集國內、外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一旦察覺有異樣,隨時透過行政或產業系統發佈警訊給生產者,以做為經營決策的參考依據。

7.降低農貸利率與條件

人力、土地、資本、管理是農業生產的四大要素,缺一不可,前述所提到的人力、土地問題若有逐步克服時,資金的挹注與否就成為成敗的重要關鍵,甚至與產業能否升級轉型亦有密切的關係。長期以來,政府雖有對農業貸款提供一些優惠措施,像購買農地貸款的年息是4.5%,青年農民創業貸款的年息是5.5%,災害貸款的年息是3.5%…等,然因限制條件多,且近年來時空環境不佳,以致貸款的意願均不高,更何況,目前存、放款利率一再的降低,而上述利率亦多年沒有調降,在銀行資金寬鬆的時期,實可對呆帳率低的項目給予一些優惠,以加強資金的調度、周轉能力。

8.落實動植物防疫檢疫

動植物本身就是病原者或是帶菌者,會隨著其足跡蔓延,為了管制外來有害病原或生物之入侵,維護民眾健康及自然生態環境,確保自己國內農業生產的安全,因而對防疫檢疫的工作,世界各國莫不給予相當大的重視,尤其愈先進的國家;我國在加入WTO之後,國際間農產品的貿易往來勢將更加頻繁,預估輸入農產品之種類及數量將大幅成長,輸入國家地區亦將擴大,國外疫病害蟲隨農產品侵入之風險將形增加。為了防範境外危險性疫病蟲害之入侵,未來我國在檢疫面上,除須強化邊境管制,加強辦理動植物及其產品輸入我國之檢疫把關工作外,亦應適時增修訂我國法規或採取符合SPS協定規範之因應措施,以防範境外疫病蟲害之輸入。

四、 結語

農業的問題可說是百般交錯,千頭萬緒;從古至今,中外皆然其政府或統治者,都將農業問題列為首要,因為處置失當,很有可能會造成極大的動盪不安。當然,在太平盛世時期,農業比較不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在工商業大幅成長的時代,農業甚至被列為夕陽或沒落的產業,因為投入相當多的土地、人力、資本,其產值僅占全國總產值微乎其微的比率。事實上,農業與人類、社會、國家的相依程度的重要性,是絕對無法用產值高低的大小來衡量,亦即工商業愈成長,愈應顧及到農業的成長,同時農業本身亦應調整各項結構,就生產、數量、品質、規格、型態、通路…等來配合市場的需求,滿足消費者的慾望,以開創我國農業的新希望、新願景。



資料來源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TE/091/TE-R-091-012.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hwis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