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號Course Number:09210SOC 100600 學分Credit:2 人數限制Size of Limit:50
中文名稱Course Title:台灣社會民主化
英文名稱Course English Title:The Democratic Process of Taiwan
任課教師Instructor:吳介民
上課時間Time:T7T8
上課教室Room:教 316

課程大綱:
一、課程說明(Course Description)
台灣的政治局勢,在短短的十幾年間歷經了驚人的變化:從1987年的解嚴,2000年的總統大選之後的「政權轉移」,到2001年底的立委選舉國民黨的挫敗。然而,這個歷史性的大變化之所以發生,存在著更深遠的社會文化的歷史動力。民主化前後,台灣社會到底改變了什麼?沒有歷經過威權時代的高壓控制、沒有參與過社會運動的「新世代台灣人」、或是所謂的「六年級生」到「八年級生」,如何去了解今日社會民主面貌的來龍去脈?我們如何面對過去的威權政治的歷史?曾經親身經歷專制情境的人,如何處理威權政治的歷史記憶問題。還有,我們如何將此歷史記憶,轉化為社會學習?
這個課程是專為大學部設計的入門課。我們首先將著重歷史脈絡的掌握,從台灣社會在威權統治時代,所歷經的社會變化開始討論起。從一九四五到四九年的短暫而血腥混亂的後殖民經驗談起,經過一九五○到一九六○年代的白色恐怖與國民黨威權統治體制的確立,七十年代的威權控制鬆動與反撲,然後有八十年代的民間社會的甦醒和政治自由化,直到九十年代多元社會的初步呈現,我們將給予台灣社會的民主化過程,提供許多理解的線索。這門課,不是在討論狹義的「政治體制上的民主制度」,而是將我們的分析視野擴及政治現象與整體社會脈動之間的關連,探討一個社會朝向民主改革方向努力的歷史軌跡。除此之外,本學期的課程,將同時側重政治社會發展歷程中人們之「政治觀念」的形成,以及政治觀念與情感教育之間的關係。



二、指定用書(Text Books)

若林正丈(洪金珠, 許佩賢譯),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三、參考書籍(References)

See the weekly reading list.


四、教學方式(Teaching Method)

我們的上課方式,包括教師講解、同學討論、觀賞討論電影和紀錄片(F)。課堂成員必須完成每週的指定讀物,打 * 號者為參考讀物。


五、教學進度(Syllabus)

主題一:威權統治與民間活力的萎靡
Week 1 課程介紹與導論(社會的民主化,以及民主化的歷史線索)
Week 2 終戰與國民政府接收台灣
若林正丈(洪金珠, 許佩賢譯),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Pp. 58-72.
陳逸松、吳君瑩、林忠勝,1994,《陳逸松回憶錄:太陽旗下風滿台》,台北:前衛。前言、序、第八章〈終戰─台灣光復〉。
鄭梓,1997,〈二二八悲劇之序曲─戰後報告文學中的台灣「光復記」〉,《台灣史料研究》,第九號,pp. 48-79.
Week 3 二二八事件,以及族群政治的一個起源
(F) 侯孝賢,悲情城市
若林正丈,pp. 73-80.
吳濁流,1988,《無花果》,台北:前衛。第八章到十三章。
朱昭陽,1994,《朱昭陽回憶錄:風雨延平出清流》台北:前衛。前言、第八章〈劇變─「二二八事件」〉。
Week 4 左翼運動,以及階級/統獨分歧的一個起源
林書揚,1992,〈台灣左翼運動的歷史發展── 第一週期與第二週期〉,《從二二八到五○年代白色恐怖》(台北:時報)pp.79 – 87。
臬紹,1948,〈自治與正統〉,《新台灣叢刊》第四輯,香港:新台灣出版社。pp.19-23。
Week 5 冷戰結構、土地改革、以及小農階級的社會形構
若林正丈,pp. 81-116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台北:人間 。頁71-91。
Week 6 白色恐怖與被統治者的心靈世界
(F) 綠島政治犯紀錄片
若林正丈,pp. 116-146.
葉石濤,1991,《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衛。
林世煜,2001,「人權之路──台灣民主人權回顧展」側記
* 藍博洲,1998,《五十年代白色恐怖:臺北地區案件調查與研究》,台北:台北巿文獻會。1998 677.29 8534-3
Week 7 加工出口工業化,以及對於依賴發展模式的批判
陳映真小說:〈夜行貨車〉。
黃春明小說:〈莎喲娜拉.再見〉。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第三章 。
王振寰,1993 ,資本, 勞工, 與國家機器,台北:唐山。
* Deyo, Frederic C. 1991. Beneath the Miracle: Labor Subordination in the New Asian Industriali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eek 8 期中考
主題二:威權控制的鬆動與政治自由化的啟動
Week 9 「中產階級」的形成:1960-70年代社會經濟結構的巨大變遷
若林正丈,第四章。
Week 10 1970年代國民黨政權的統治難題:蔣經國接班問題,外部政治危機,以及保釣世代
若林正丈,第五章。
鄭鴻生,《青春之歌》。
Week 11 鄉土文學論戰:國民黨文化霸權衰落的前兆,以及階級/統獨/社會認同分歧的浮現
吳介民,2003,〈鄉土文學論戰中的社會想像:文化界公共領域的集體認同形塑〉,「公共領域在台灣」workshop,殷海光基金會,台北。
蕭阿勤,2002,抗日集體記憶的民族化:臺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臺灣史研究》。
* 尉天驄,1978,鄉土文學討論集。
Week 12 美麗島事件及其餘波:威權統治者的最後反撲
若林正丈,pp.192-204.
吳乃德,人的精神理念在歷史變革中的作用:美麗島事件和台灣民主化。
施明德,1988,《施明德的政治遺囑:美麗島軍法大審答辯全文》台北:前衛。[人社分館573.07/8649/v.1]
王振寰,1993 ,《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北:唐山)。第二章。
*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月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1999,《暴力與詩歌:高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台北:時報文化。
Week 13 1980年代的民間「自力救濟」抗爭運動,以及反對運動的組織化
若林正丈,pp. 204-234。
吳介民,2002,〈解除克勞塞維茲的魔咒:分析台灣當前社會改革運動的困境〉,《台灣社會學》,第4期,頁159-198。
* 吳介民,1990,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一九八○年代, 第四、五章。
* 黎安友,2000,〈台灣改革的決策〉,收錄於《蛻變中的中國》,第七章。台北:麥田。
張茂桂
* 王甫昌,1996,台灣反對運動的共識動員:1979至1989年兩次挑戰高峰的比較。
* 李丁讚和林文源,2000,社會力的文化根源:論環境權概念在台灣的歷史形成;1970—86,《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 133-206。
主題三:政治民主化與多元社會的新議題
Week 14 李登輝在歷史大變動中的角色:「台灣人悲情」的結構與情結,以及族群政治難題的深刻化
Week 15 資本利益與兩岸關係的開展
(F) 里巷工作室,台胞
吳介民,1997,〈經貿躍進,政治僵持?後冷戰時代初期兩岸關係的基調與變奏〉,《台灣政治學刊》第一期,頁211-255。
Week 16 全球化、社會組成的結構性變遷、以及多元社會
Week 17 選舉民主、族群政治、與社會/國族認同的糾結
若林正丈,pp. 234-252、序章、終章。
吳叡人,民主化的弔詭與兩難?-- 對於台灣民族主義的再思考。
汪宏倫
吳乃德,2002,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台灣政治學會年會,嘉義中正大學,12/14-15。
吳介民、林繼文等人,2003,〈建構自主開放的中國政策 — 一個關於兩岸關係的進步思維〉,台灣研究基金會十五週年慶,論壇系列,第一場。
龍應台,2003,五十年來家國:我看台灣的「文化精神分裂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六、成績考核(Evaluation)

成績考核方式:課堂參與和討論,佔20%;期中考,佔30%;期末考,佔50%。期末考也可以期末報告代替,就本學期的課程主題,寫作一篇精簡的研究論文。想要寫作期末報告的同學,必須在十一月底以前決定題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hwis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