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行為專題研究
授課教師︰林聰吉

研究室:B935 研究室電話:3385 e-mail:tjlin@mail.tku.edu.tw

一、上課內容與進度:
傳統上,政治行為主要包括四個次領域:投票行為、民意、政治傳播、政治心理學。近數十年來,政治行為的研究已被廣泛運用到許多不同的領域。台灣學界對政治行為的研究也頗為興盛,目前國內專門收錄政治行為研究成果的刊物為《選舉研究》,其他如《政治科學論叢》、《東吳政治學報》、《新聞學研究》、《人文與社會科學集刊》等亦會刊載政治行為相關論文。國科會每年皆會針對台灣民眾的政治態度與行為進行一次面訪,此一調查資料(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也廣被國內學者引用為研究資料來源。目前,歷年各筆調查已整理為資料庫,可至中研院網站下載。政治行為研究採質化與量化方法皆有之,但量化研究仍居多數。因此,若選修本課程的同學能同時修習量化研究則易收事半功倍之效。不過,不熟悉統計方法者亦可選修本課程,只要用心閱讀講義,有疑問處勤於發問,亦能對授課內容駕輕就熟。
為因應多數同學的需求,本年度的課程設計是期望同學對政治行為研究有一初步但全面的瞭解,因此將多種不同的研究領域納入。各週主題安排如下:

第一週 三月五日 課程簡介

第二週 三月十二日 政黨競選策略
1、王金壽(2004),〈重返風芒縣:國民黨選舉機器的成功與失敗〉,《台灣政治
學刊》。第八卷,第一期。
2、陳文俊、黃志呈(2004),〈配票選舉策略之成效第五屆立委選舉民進黨高雄
市北區個案〉,《選舉研究》。第十一卷,第二期。

第三週 三月十九日 政治分歧投票與賦權政治
1、陳義彥、盛杏湲(2003),〈政治分歧與政黨競爭:二○○一年立法委員選舉
的分析〉,《選舉研究》。第十卷,第一期。
2、吳重禮、李世宏(2005),〈政治賦權、族群團體與政治參與2001年縣市
長選舉客家族群的政治信任與投票參與〉,《選舉研究》。第十二卷,第一期。
3、吳重禮、譚寅寅、李世宏(2003),〈賦權理論與選民投票行為:以2001年縣
市長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灣政治學刊》。第七卷,第一期。

第四週 三月二十六日 政黨認同
1、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第七卷,
第二期。
2、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獨立選民---以2001年台灣地區
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八期。
3、楊婉瑩、劉嘉薇(2006),〈探索性別差距的不同型態-以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為例〉,《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三期。

第五週 四月二日 放假一天

第六週 四月九日 政策投票
1、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
《選舉研究》。第九卷,第一期。
2、王柏耀(2004),〈經濟評估與投票抉擇:以2001年立委選舉為例〉,《選舉研
究》。第十一卷,第一期。
3、張佑宗(2004),〈選舉事件與選民的投票抉擇:以台灣2004年總統選舉為分析對象〉,《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二期。

第七週 四月十六日 分裂投票
1、王業立、彭怡菲(2004),〈分裂投票:一個制度面的分析〉,《台灣政治學刊
》。第八卷,第一期。
2、游清鑫(2004),〈分裂投票解釋觀點與台灣選舉之應用:以2002年高雄市長
與市議員選舉為例〉,《台灣政治學刊》。第八卷,第一期。
3、吳重禮、徐英豪、李世宏(2004),〈選民分立政府心理認知與投票行為:以
2002年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二十一期。

第八週 四月二十三日 政治信任感與民主態度
1、陳陸輝(2003),〈政治信任、施政表現與民眾對台灣民主的展望〉,《台灣政
治學刊》。第七卷,第二期。
2、盛治仁(2003),〈台灣民眾民主價值及政治信任感研究-政黨輪替前後的比較〉,《選舉研究》。第十卷,第一期。
3、林聰吉(2007),〈解析台灣的民主政治:以民主支持度與滿意度為觀察指標〉,《選舉研究》。第十四卷第一期。

第九週 四月三十日 期中考

第十週 五月七日 政治功效感與政治知識
1、黃信豪(2005),〈台灣民眾政治功效意識的持續與變遷:政黨輪替前後的分
析〉,《選舉研究》。第十二卷,第二期。
2、傅恆德(2005),〈政治知識、政治評價與投票選擇:第五屆立法委員選舉研
究〉,《選舉研究》。第十二卷,第一期。
3、林瓊珠(2005),〈台灣民眾的政治知識:1992~2000年的變動〉,《選舉研究》。
第十二卷,第一期。

第十一週 五月十四日 地方派系政治
1、趙永茂(2001),〈新政黨政治形勢對台灣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彰化縣與高
雄縣個案及一般變動趨勢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十四期。
2、王業立、蔡春木(2004),〈從對立到共治:台中縣地方派系之轉變〉,《政治
科學論叢》。第二十一期。
3、湯京平、吳重禮、蘇孔志(2002),〈分立政府與地方民主行政:從台中縣「地
方基層建設經費」論地方派系與肉桶政治〉,《中國行政評論》。第十二卷,第
一期。

第十二週 五月二十一日 國會研究
1、黃秀端(2003),〈少數政府在國會的困境〉,《台灣政治學刊》。第七卷,第
二期。
2、盛杏湲(2006),〈選區代表與集體代表:立法委員的代表角色〉,《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一期。
3、楊婉瑩(2006),〈台灣性別法案推法歷程的比較分析〉,《治科學論叢》。第29期95年9月

第十三週 五月二十八日 民進黨研究
1、邱育琤、徐永明(2004),〈民進黨執政菁英的形成:以第一次中央政黨輪替爲觀察對象〉,《台灣政治學刊》。第八卷,第二期。
2、王業立、楊瑞芬(2001),〈民意調查與政黨提名:1998年民進黨立委提名與
選舉結果的個案研究〉,《選舉研究》。第八卷,第二期。
3、吳重禮(2002),〈民意調查應用於提名制度的爭議:以1998年第四屆立法委
員選舉民主進步黨初選民調為例〉,《選舉研究》。第九卷,第一期。

第十四週 六月四日 媒體與民調
1、徐永明(2001),〈民調在競選中的角色:以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中「未表態」
選民為例〉,《問題與研究》。第四十卷,第五期。
2、盛治仁(2004),〈媒體、民調和議題-談競選過程中民意的變動性和穩定性〉,
《選舉研究》。第十一卷,第一期。
3、吳重禮、李憲為(2005),〈政黨政治與府際關係:以1995 年至2003 年媒體
對中央與北高直轄市政府互動的報導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七
卷,第一期。

第十五週 六月十一日 媒體與競選活動
1、左宗宏、周玫楓(2004),〈從2001年台北縣長選舉探討參考團體與第三人效
果感知對選民表達意願的影響〉,《選舉研究》。第十一卷,第二期。
2、莊伯仲(2006),〈負面競選廣告:1996-2004年台灣與美國總統大選之分析〉,《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四期。
3、王鼎銘(2005),〈負面競選對2002年高雄市選情影響的探討〉,《東吳政治學報》。第二十期。

第十六週 六月十八日 媒體與政治
1、黃東益、蕭乃沂、陳敦源(2003),〈網際網路時代公民直接參與的機會與挑
戰:台北市「市長電子信箱」的個案研究〉,《東吾政治學報》。第十七期。
2、楊意菁(2004),〈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台灣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
究》。第七十九期。
3、黃惠萍(2003),〈媒介框架之預設判準效應與閱聽人的政策評估---以核四案
為例〉,《新聞學研究》。第七十七期。

第十七週 六月二十五日 期末考

二、課程要求:
(一)、英文論文摘要與評論3-5篇。論文請自行由JSTOR網站選出,報告內容
必須包括:
1、以條列式舉出論文的重點。
2、比較此論文與其他已讀過之論文的關聯性與差異性。
3、批評此一論文。
以上每單元各所佔篇幅不得少於二頁(12號字體,單行間距)。截止時間分
別為期中考後一週與期末考當週,請e-mail報告電子檔與所選文章的PDF
檔至老師信箱。

(二)、指定讀物報告與課堂參與:
1、學生輪流負責每堂上課討論帶領的工作,上課前將該週應讀資料閱讀完
畢,上課時利用60分鐘向全班簡介閱讀心得,並準備討論提綱,於剩下
時間帶領同學討論。此外,閱讀資料的重點應以條列的方式列印成講義,
並在首頁註明所選定之文章題目與出處,於上課時交給同學,並在報告
前一週週六以前e-mail一份電子檔至老師信箱。
2、非當週負責帶領討論之同學,亦應在上課前將該週指定所有中文論文閱
讀完畢,並於課堂上踴躍發言。老師會記錄發言情形、抽問並納入考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hwis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