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學期 96學年第2學期
課程名稱 佛教現象學
開課單位 宗教碩一 宗教博一 宗教碩二
授課教師 專任 教授 林鎮國
學分數 3.0 修別 選修

課程目標

課程大綱
漢傳佛教主要關注的是有關實相的現象學式描述與詮釋,其中實相是真理,而現象學式描述與詮釋是方法。真理唯有在現象學的還原與描述中始得以開顯。現象學並不關心吾人所經驗到的世界是否為外在世界,因為該形上預設的世界存在已經被懸擱起來。現象學關心的是世界如何呈現在吾人的經驗中。描述是此階段的工作,其目的在於消除各種理論性的預設,讓所描述的事物如實呈現於生活世界中,而非作為科學世界中的對象。生活世界中的事物都是意識的所思項,不離於意識的意向性。這就是「事物本身」。
若比觀於佛教哲學,上述的現象學方法乃屬於「識的現象學」,不同於漢傳佛教之為「智的現象學」;前者可稱為「分別的現象學」,考察「識所緣唯識所現」的經驗,而後者可稱為「無分別的現象學」,著重於描述覺悟的經驗。關於「識的現象學」,目前學界多集中在唯識學的現象學解釋,如早期的耿寧(Iso Kern)(論唯識學四分說、唯識三世),到最近的倪梁康(《八識規矩頌》譯注)、吳汝鈞(《唯識現象學》)、司馬春英(《唯識思想と現象學》)、Dan Lusthaus、Plamen Gradinarov等,多是從胡賽爾現象學的角度重新詮釋唯識哲學。倪梁康明確的宣稱:「現象學是一門現代版的唯識學」,二者皆認為「我們無法回答意識如何超出自己之外去切中和把握外部事物的問題」,也都認為應該將關於外在世界的「形上學問題擱置起來,放棄超越的設定,緊緊面對我們的意識本身,停留在意識的內在之中」(《新譯八識規矩頌》,「導讀」,4)。這些研究對於本計畫所擬推進的漢傳佛教「智的現象學」研究很有啟發性的幫助。
「智的現象學」是本課程主要考察的範圍。現象學的發展分歧為胡賽爾的超越現象學和海德格的實存現象學,前者奠基於「超越自我」(transcendental ego),後者則回到「在世存有」(being-in-the world)。超越現象學的立場近於華嚴的性起說,而實存現象學的立場近於天台的性具說。以智顗的天台哲學和法藏的華嚴哲學來說,他們都試圖揭顯實相,其中華嚴著意於佛境界(海印三昧)的圓融無礙,而天台則關注在三諦三觀下佛界與九法界之相即。華嚴法藏如何從唯真心的立場開顯圓融無礙的佛境界,天台智顗如何從「一念無明法性心」的立場開展「一念三千」的境界,皆以其不同的觀法為基礎,如何從禪出教,從方法到真理,這是本課程所要探討的問題。「智的現象學」特別關注「智」的分析,不論是「一念心」或「唯心」的分析。

上課進度
第1週 導論
第2週 現象學基本問題
Readings: “Phenomenology as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Husserl, Ideas I, Sections 27-36, 41-50.中譯可參考李幼蒸譯,《純粹現象學通論》相關章節。
第3週 現象學基本問題
Readings: “The Structure of Intentionality,” Husserl, Ideas I, Sections 87-90, 93-95, 97-98.中譯可參考李幼蒸譯,《純粹現象學通論》相關章節。
第4週 識的現象學
Readings: J. N. Mohanty, “Buddhism and Phenomenology,” in Bina Gupta, ed., Explorations in Philosophy. Volume 1, Indian Philosophy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第5週 識的現象學
Readings: 倪梁康,《新譯八識規矩頌》(台北:三民書局,2005)
第6週 識的現象學
Readings: Iso Kern, “The structure of consciousness according to Xuanzang,” 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Phenomenology, 19/3, 1988; “Object, Objective Phenomenon and Ojectivating Act According to the ‘Vijnaptimatrasiddhi’ of Xuanzang (600-664),” in D. P. Chattopadhyaya, Lester Embree and J. Mohanty, eds., Phenomenology and Indian Philosoph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第7週 智的現象學:智顗天台哲學
Readings: 新田雅章,《天台哲學入門》,東大,2003。
第8週 智的現象學:智顗天台哲學
Readings: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下冊,第一章 天台宗之判教,第一、二節575-619
第9週 智的現象學
Readings: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下冊,第一章 天台宗之判教,第一、二節619-671
第10週 智的現象學
Readings: 牟宗三,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下冊,第二章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第一節 675-702
第11週 智的現象學
Readings: 牟宗三,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下冊,第二章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第二節702-720
第12週 智的現象學
Readings: 牟宗三,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下冊,第二章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第三節721-739
第13週 智的現象學
Readings: 牟宗三,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下冊,第二章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第四節739-760
第14週 智的現象學:原典閱讀
第15週 智的現象學:原典閱讀
第16週 智的現象學:原典閱讀

教學方式
著重於文獻閱讀、討論、尋找議題與論文寫作。要求課前閱讀,撰寫閱讀心得與問題,上課老師的講授順著討論進行,指導文獻的解讀,掌握討論的方向。

教學助理工作項目

課程要求/評分標準
上課要求與評估方式:
1. 每週撰寫1-2頁的讀書報告。佔40%。
2. 期末論文一篇。論文大綱於第十週後提出討論。佔60%。

參考書目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下冊,台灣學生書局,1977。
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天台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慧炬出版社,1998。
新田雅章,《天台哲學入門》,東大,2003。
吳汝鈞,《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商務,1997。
Donn Welton, ed., The Essential Husserl: Basic Writings in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9)
Michael Saso, Zen is for everyone: the Xiao Zhi Guan text by Zhi Yi (Honolulu,
Hawaii: Tentai Institute, 2000)
Paul Swanson, Foundations of T’ien-Tai Philosophy: the Flowering of the Two Truths
Theory in Chinese Buddhism (Berkeley, Calif.: Asian Humanities, 1989)
Brook Ziporyn, Evil and/or/as the Good: Omnicentrism, Intersubjectivity and Value
Paradon in Tiantai Buddhist Though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for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itue, 2000).
Ng Yu-Kwan, T’ien-t’ai Buddhism and Early Madhyamik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
Neal Donner and Daniel Stevenson, trans. and ed., 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A Study and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he First Chapter of Chih-i’s Mo-ho chih-kuan,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hwis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