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基督教會的崇拜禮儀概觀
[日期:2007-05-18] 作者:其慧
四、中世紀的崇拜禮儀
在第六和第七世紀,羅馬禮儀有了很大的發展。根據第7世紀的一本最早的禮規指示書《羅馬儀式》的記載,那時教皇到聖堂舉行彌撒儀式時,聖堂的主教、祭司、侍從等都要盛裝等候。教皇進入時由助祭陪行,聖壇侍從則手持香爐和聖燭走在前面。這時候的禮儀已經有些鋪張,但禮儀的主要行動仍然保持著簡潔性與集體性。
後來隨著教會內部聖品階級的出現,教會的崇拜禮儀漸漸變成只能供平信徒參觀的戲劇。雖然,當時很多的人不能讀到聖經,原本可以借著基督復活事蹟的戲劇重演來明白福音,但是,由於當時的禮儀已經嚴重的神秘化,並脫離信徒的參與和生活,人們已經不能從中體會到基督救贖的真意。
羅馬禮儀中的彌撒到了中世紀,更是被高度戲劇化。彌撒本身帶有各種寓意,禮儀中的每個細節都與耶穌有關,每個情節、裝飾、器具的每一個部分,聖職人員的一舉一動都寓意著耶穌一生的經歷。
舉行彌撒的方式有三種,稱為大禮彌撒、唱經彌撒和普通彌撒。大禮彌撒必須有助祭以及副助祭襄禮。
唱經彌撒則是牧區聖堂在主日或者其他重要聖日,最通常舉行的儀式。普通彌撒則被視作一種最通常使用的彌撒。前面兩種是從後者衍生出來的較為隆重的儀式。戲劇化的彌撒中彌漫的神秘的氣氛,在信徒心目中崇拜成為一項奧秘。
五、復原教的崇拜禮儀
1.宗教改革時期各宗派的崇拜禮儀
宗教改革雖然是神學上的革命,但是卻影響到崇拜禮儀的更新。宗教改革的各個宗派,在崇拜禮儀的革命上,並不是完全一致。但對於中世紀教會複雜的彌撒表演、 聖餐的變質說、以及忽視聖道,都持反對和革新的態度,並在兩方面達成共識:崇拜應該以常用語文進行,崇拜應該維持聖道和聖餐禮儀兩部分。不過,慈運理堅持 認為聖道應該是整個崇拜的整體。
信義宗和聖公會的崇拜禮儀的相同之處是都保留了很多初期教會的崇拜傳統,信義宗在“奧斯堡信條”中,聲明教會幾乎保存了“全部的禮儀”。[1] 英國聖公會也保留了很多的禮儀傳統。由於英國宗教改革的特殊背景,使得聖公會基本上是沿襲了羅馬禮儀,直到愛德華六世在位。更正教對於彌撒的觀點對聖公會 產生影響,當時廢除了彌撒,並把祭壇改為聖餐桌,但是當瑪利皇后登位後,由於她信奉羅馬天主教,因此,改革被終止,最終,聖公會仍然大部分地保留羅馬禮 儀,不過,與中世紀相比,仍然是簡單的。
慈運理本人是激進的改革派,他堅決反對聖餐禮和一切人為的禮儀,而不管其是否對教會有益。而在其後產生的重洗派不僅反對崇拜禮儀,更反對舉行崇拜聚會。
改革宗教會則取兩者的中間路線。[2] 加爾文所採取的馬丁的《史特拉斯堡敬拜禮儀》本身就是融合了慈運理的論點和信義宗的教義,該敬拜禮儀成為改革宗崇拜禮儀的主導方針。該方針體現了加爾文的期望:他希望既保持崇拜的早期結構,又能夠借著聖道禮儀和聖餐禮儀宣揚基督的受死、復活和再臨。
2.現代幾個大宗派的崇拜禮儀
(1)聖公會的崇拜禮儀
聖公會的崇拜是一個公共的崇拜,所以稱為公禱,崇拜中用的特定儀文稱為公禱書。崇拜禮儀主要包括早禱和晚禱,聖事禮儀主要是聖餐禮和聖洗禮。
聖公會的公禱書崇拜禮儀承襲了猶太教每日三次個人禮拜的習慣,就是在晨早、午間和黃昏三個指定的時刻。公禱書的內容是由英國的克蘭麥編訂的,包括了古代拉丁聖禮的儀節。公禱書把聖經的教訓通過禮儀貫徹出來。每句話、每個動作都交待得很清楚,而且公禱文非常注重使會眾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崇拜。
聖公會公禱文的使用具有平衡信徒信仰的作用,因為公禱文的組織注意縱橫兩個方面。縱的方面是對舊約的繼承,橫的方面是重現耶穌基督的生平。近代禮儀學家薛 本德說:“聖公會早晚禱文有兩點好處:參加者可以經常有規律使用,崇拜者可以有效地默想上帝的話語。禱文包括了所有在崇拜中必要的因素。”[3]
聖公會認為崇拜就是對上帝的拯救歷史做出回應,此種神學觀念在他們的聖餐禮中得到體現。他們認為聖餐包含特殊的救恩的特徵。他們不認為聖餐只是紀念基督受死,而是上帝的靈存在於餅和杯中。
聖公會的崇拜禮儀中,“記號”和“象徵”是為了幫助崇拜者更加投入,並增加崇拜的莊嚴感,是莊嚴的而不刻板。最常用的“記號”和“象徵”有:深鞠躬、鞠躬、單膝跪、跪、雙手合十、互握手、十架聖號、按手、高居、行列。
聖公會的聖頌在崇拜禮儀中也佔有很大的地位,這與其羅馬禮儀的傳統有關。聖頌多採用聖經中的詩歌。
聖公會的崇拜服侍,繼承了第六世紀羅馬帝國平民服飾中長達膝蓋的短袖束腰外衣與白長袍。不同主體的特別崇拜中,牧師穿戴顏色不同的長袍和外衣。聖公會通過禮儀的色彩表達崇拜的意義,這也是聖公會歷代教會的特徵。
聖公會的崇拜是理性與感性的結合。固定的禱文崇拜充滿了理性,但崇拜中的動作和讚美則是充滿了感性。
(2)信義宗的崇拜禮儀
信義宗的崇拜禮儀從宗教改革時期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據地方的不同,或者較為傳統,或者較為開放。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這個特點一直繼承下來,使得信義宗並無一個固定的官方禮儀模式。在理性主義時代,曾使得基本定型的傳統禮儀趨於簡化,19世紀興起的復古運動,又使得崇拜禮儀朝向初期的禮儀發展,但普世合一運動的影響,使得信義宗教會的崇拜禮儀又結合了其他宗派的崇拜禮儀。
到目前為止,信義宗的崇該禮儀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每個地方各有其特色,但是整體信義宗教會仍然努力在保持福音信仰的特徵。
並非信義宗的教會不重視禮儀。信義宗教會崇拜重視“道”,而禮儀是道的外在表現,所以禮儀一定是要有的,但是,除了主耶穌所設立的兩個聖禮之外,沒有其他 任何形式,是必須要被遵守的。信義宗視所有的外在禮儀位於救恩無關的事項。人不能夠將禮儀本身當作神聖不可改變的。這並不是說禮儀不重要,而是說,應該圍 繞福音來修改或者刪除禮儀。
信義宗重視音樂在崇拜中的作用,不僅強調禮儀上的對唱,更強調會眾唱詩,但是很多的詩歌都是曲高和寡,言簡意深,似乎不適合信徒歌頌。
信義宗的聖餐禮儀中穿插著感恩歌頌,高舉上帝的救贖,是最美的一部分。
崇拜禮儀分為四部分:會眾肅立唱詩、認罪與赦罪、信徒的團契、聖道,這四部分一氣呵成,環環相連。
六、自由教會的崇拜禮儀
自由教會的傳統涵蓋了多個宗派,崇拜模式也是多樣化的。其出現的近因是反對當代教會的過分禮儀化,使得崇拜僵硬冰冷,歷史原因則在於16世紀的宗教改革。
如上文所述,宗教改革時期各宗派對於崇拜禮儀的看法已經不一致,尤其是重洗派是堅決反對禮儀的。英國的清教徒主義也是崇尚聖靈感動下,有自發的禱告,他們 認為教會崇拜的模式應交由各個教會自己決定。他們所持的觀點與重洗派和慈運理是類似的,認為讚美詩歌是羅馬禮儀,應該捨棄。受清教徒主義影響,貴格會提出 一切有形式的崇拜,否定聖餐的必要性。
美國的歷史和信仰發展也是產生自由教會崇拜模式的原因。最初遷移到北美的拓荒者,一方面印著追求自由的心態,一方面為了適應改變的生活環境,在傳統的敬拜模式內作了改革。
美國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大覺醒運動,使得戶外佈道成為廣為接受的傳道模式,也就是說,為了會眾生命的益處,崇拜的模式需要根據當時的環境而改變。尤其是第2次大覺醒的初始者芬尼,更是主張高舉聖經,而聖經根本沒有固定的崇拜模式。這樣美國本土的宗派受到影響向自由敬拜的方向發展,並將此影響迅速地帶到北美之外的國家。
自由教會的崇拜禮儀沒有一致的模式,是名副其實的自由敬拜。但對於聖道的重視是一致的,對於聖餐禮,均認為本身並無什麼特異功能,只是一種象徵性的宗教禮 儀。特點是反對禮儀,重視講道,遵守聖餐和洗禮,但是聖餐禮和洗禮是被忽視的。自由教會的證道時間通常占到整個崇拜的1/2時間。而禮儀化的教會又過份標榜聖禮,而忘記了聖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韋柏:《崇拜:認識古今》(第二版),何李穎芬譯,香港:宣道出版社,2002年,頁89。
[2]同上。
[3][3]李熾昌等著:《基督教會崇拜的重探》(增修版),香港:香港基督徒學會,2003年,頁16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hwis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