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科號Course Number:09510HIS 607500 學分Credit:3 人數限制Size of Limit:
中文名稱Course Title:臺灣民間信仰發展史專題
英文名稱Course English Title:Seminar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Popular Religion
任課教師Instructor:康 豹
上課時間Time:W6W7W8
上課教室Room:人社B413

課程大綱:
台灣民間信仰發展史專題



課程說明(Course Description)
課程目標:這門課主要的目的為深入研究台灣民間信仰的重要性。研究台灣史的學者往往低估了民間信仰在本土社會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以為民間信仰只能夠「反映」或「表徵」台灣的社會史或經濟史。因此,我們這個學期的重點在於說明台灣人如何透過民間信仰來「建構」他/她們的社會與文化。

教學方式(Teaching Method)
以老師的演講及同學的口頭報告為主。我們將討論的主題包括:台灣民間信仰的特徵、寺廟與開發史、媽祖信仰、王爺信仰、祖籍神明、廟會活動、民間信仰與大家樂等。

成績考核(Evaluation)
除了平時成績(25%)外,以口頭報告(35%)及期末報告(40%)為主。期末報告的範圍包括書評、研究討論、研究計畫和學術論文四種。

教學進度(Syllabus)
Week 1 – Introduction

呂理政,《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板橋:稻鄉出版社,1992),頁1-27。

林美容,〈台灣民間信仰之分類〉,林美容主編,《台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增訂版 (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7),頁7-17。


Week 2 – Methodology

宋錦秀,《傀儡、除煞與象徵》(台北:稻鄉出版社,1995),頁51-85。

黃季平,〈廟記錄的方法論─臺灣三次廟普查案例的比較〉,《民俗曲藝》(臺灣的民俗研究方法論反思專輯),第142期 (2003),頁7-53。

James L. Watson (著),潘自蓮 (譯),〈神明的標準化:華南沿海地區天后之提昌〉,《思與言》,第26卷,第4期 (1988),頁369-397。


Week 3 – State of the Field

江燦騰、張珣主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1),頁81-126,391-416,503-534。

江燦騰、張珣主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台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2003),頁143-174,525-568。

Philip Clart (柯若樸),〈「民間儒教」概念之試探;以臺灣儒宗神教為例〉,《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第34期 (2002),頁31-38。


Week 4 – Gods, Ghosts, and Ancestors

Arthur Wolf (著),張珣 (譯),〈鬼、神與祖先〉,《思與言》,第35卷,第3期 (1997),頁233-292。另請參見江燦騰、張珣主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頁227-278。

陳祥水,〈公媽牌的祭祀:承繼財富與祖先地位之確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 (1975),頁141-164。

陳祥水,〈祖先另類特性的個案研究:淺論被公媽「問」到的民俗信仰〉,《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 (2000),頁259-273。

戴文鋒,〈台灣民間有應公信仰考實〉,《台灣風物》,第46卷,第4期 (1997),頁53-109。


Week 5 – Temple and Society

康豹,〈日治時期新莊地方菁英與地藏庵的發展〉,《北縣文化》,第64期 (2000),頁83-100。

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地方菁英及「公共領域」〉,《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8期 (2001),頁 203-242。

Stephan Feuchtwang, “City Temples in Taipei under Three Regimes,” in Mark Elvin and G. William Skinner, eds.,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 263-303.


Week 6 – Pilgrimage Networks

黃美英,《台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台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4)。

張珣,〈台灣媽祖研究新思維─「文化媽祖」研究的新趨向〉,收入江燦騰、張珣主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頁109-142。

Kristofer M. Schipper, “The Cult of Pao-sheng ta-ti 保生大帝and its Spreading to Taiwan—A Case Study of fen-hsiang 分香,“ in E.B. Vermeer, ed.,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 (Leiden: E.J. Brill 1990), pp. 397-416.






Week 7 – Ritual Space

林美容,〈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 62期 (1986),頁53-114。

林美容、許鳴古,〈關渡媽祖的信仰圈〉,收入林美容、張珣、蔡相煇主編,《媽祖信仰的發展與演變─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臺灣宗教學會,2003),頁117-168。

張珣,〈打破圈圈:從「祭祀圈」到「後祭祀圈」〉,收入江燦騰、張珣主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頁63-107。

林會承,〈澎湖社里的領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7期 (1999),頁41-96。

楊彥杰,〈輪祀圈:寧化治平的華光大帝崇拜〉,收入徐鄭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00),頁49-80。

Fiorella Allio, “Spatial Organization in a Ritual Context: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Koah-hiun Processional System of the Taiwan Region and Its Social Significance,” 收入林美容主編,《信仰、儀式與社會: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131-177。


Week 8 – Plague Cults and Plague Festivals

康豹,《台灣的王爺信仰》(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7)。

康豹,〈台灣王爺信仰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江燦騰、張珣主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頁279-325。

三尾裕子,〈王爺信仰的發展:台灣與中國大陸之歷史和實況的比較〉,收入徐正光、林美容主編,《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9),頁31-67。

顏芳姿,〈泉州三邑人的祖佛信仰─與宗族發展密切相關的地域守護神信仰〉,《民俗曲藝》,第88期 (1994),頁3-28。








Week 9 – Religious Specialists

李豐楙,〈禮生與道士:臺灣民間社會中禮儀實踐的兩個面向〉,收入王秋桂,莊英章,陳中民編,《社會、民族與文化展演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1),頁331-364。

許麗玲,〈疾病與厄運的轉移:台灣北部紅頭法師大補運儀式分析〉,收入林美容主編,《信仰、儀式與社會: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339-365。

黃有興,《澎湖的民間信仰》(台北:台原出版社,1992),頁80-122。

宋錦秀,《傀儡、除煞與象徵》,95-107。

Donald Sutton, “Ritual Drama and Moral Order: Interpreting the Gods’ Festival Troupes of Southern Taiwa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9.3 (1990), pp. 535-554.


Week 10 – Religion and “Ethnicity”

施添福,〈從台灣歷史地理的研究經驗看客家研究〉,《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1998),頁12-16。

邱彥貴,〈臺灣客屬三山國王信仰淵源新論〉,收入江燦騰、張珣主編,《台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頁175-225。

莊英章,〈新竹枋寮義民廟的建立及其社會文化意義〉《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1989),頁 223-239。

簡炯仁,《台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頁251-276,327-350。


Week 11 – Divine Justice

康豹,〈漢人社會的神判儀式初探──從斬雞頭說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 (2000),頁 173-202。

增田福太郎(著),古亭書屋(譯),《臺灣漢民族的司法神─城隍信仰的體系》(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99),頁50-51,64-93。

增田福太郎(著),黃有興(譯),《臺灣宗教論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頁283-317。




Week 12 – Religion and Gender

黃萍瑛,〈台灣民間信仰「孤娘」的奉祀〉,(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黃美英,〈香火與女人:媽祖信仰與儀式的性別意函〉,收入《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第二冊,頁531-552。

Brigitte Baptandier, “The Lady Linshui (臨水夫人): How a Woman Became a Goddess,”in Meir Shahar & Robert Weller, eds., Unruly Gods. Divinity and Society in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6), pp. 105-149.

Marc L. Moskowitz, The Haunting Fetus: Abortion, Sexuality, and the Spirit World in Taiwa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1).


Week 13 – Sectarianism

王見川、江燦騰主編,《台灣齋教的歷史觀察與展望》(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4),頁191-253。

王見川,《台灣的齋教與鸞堂》(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頁115-168。

李世偉,《日據時代台灣儒教結社與活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頁1-21。

David K. Jordan (焦大衛)、Daniel L. Overmyer (歐大年) (著),周育民 (譯),《飛鸞》,(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頁vii-xxxii(+插圖),31-75,113-190。


Week 14 – The Hsi-lai An (西來庵) Incident

王見川,〈西來庵事件與道教、鸞堂之關係〉,《台北文獻》,第120期 (1997),頁71-92。

柯毓賢,〈西來庵事件之宗教信仰及其與《轉天圖經》之關係〉,《東方宗教研究》(1987),頁229-238。

陳錦忠,〈西來庵抗日事件淺探〉,《東海大學學報》,第1期 (1977),頁147-158。


Week 15 – Religion and Modernization

宋光宇,〈霞海城隍祭典與台北大稻埕商業發展的關係〉,收入宋光宇,《宗教與社會》(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頁103-163。

胡台麗,〈神、鬼與賭徒─大家樂賭戲反映之民俗信仰〉,收入《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1989),頁401-424。

Paul R. Katz, “Religion and the State in Postwar Taiwan,” The China Quarterly, 174 (June 2003), pp. 395-412.


Week 16 – Oral Reports







參考書籍(References)

丸井圭治郎/1919 《台灣宗教調查報告書》,下冊。台北:台灣總督府。

余光弘/1983 〈台灣地區民間宗教的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3 67-105。

宋光宇/1994 〈試論四十年來臺灣宗教的發展〉,宋光宇編,《臺灣經驗(二)─ 社會文化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頁175-224。

徐曉望/1993 《福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高賢治譯/1984 《台灣舊慣習俗信仰》。重印本,台北:眾文圖書公司。

蔡錦堂/1994 《日本帝國主義下台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文社。

劉枝萬/1983 《台灣民間信仰論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瞿海源/1988 〈臺灣地區民眾的宗教信仰與宗教態度〉,楊國樞、瞿海源編,《變遷中的臺灣社會》。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239-27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hwis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