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誌閱讀:當代議題
Reading Ethnographies: Contemporary Issues

2006年春季碩博士班選修課
授課教師:趙彥寧 E-Mail:ant5354@hotmail.com M:0916-028-211

授課主旨

不論在文化人類學不論在文化人類學抑或社會學的領域裡,民族誌研(ethnographic studies)都是此二學科濫觴期間所發展出的經典研究方法,唯約一世紀至半世紀前此二學科的研究對象有異:社會學研究西歐「現代」社會的議題,而文化人類學則研究為此類「現代」社會所殖民之社會的文化情境。這個學科的發展背景預設了所謂東/西方社會的區隔、現代性(以及現代化)的發展途徑、以及「文化」必須是個自給自足並絕對受到在地物質條件所拘束之體系的前提。在後冷戰全球化時刻,前述假設勢必無法繼續成立,那麼,民族誌研究與寫作是否仍有進行的必要?若有,身為研究者,我們又如何可一方面延續此研究方法的傳統,另一方面因應此刻全球社會及文化巨大變遷之事實,以創造更符合研究對象日常生活情境的探究方法和再現方式?以上是這門課的核心關懷。

授課要求及評分方式

本課計畫每本指定教材分兩週讀畢。上課方式為修課同學輪流報告,報告者並須隨堂繳交報告大綱,並分發給教師和所有同學,報告後,授課教師再以提問的方式帶動討論。報告大綱的寫作型態為critical review,可參閱《台灣社會學》及《台灣社會學刊》等學術期刊「書評」的寫作方式。每位修課同學尚須繳交兩份非其進行隨堂報告之週的閱讀心得。期末報告可選擇以下二種形式:一,回應此課授課教材之議題的critical 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s;二,以個人正在進行的田野調查,以撰寫一份民族誌研究報告。注意:選擇寫作民族誌研究報告者,必須在分析部分回應本學期的討論和授課教材所提出的議題,否則以不及格論。

學期成績的評分方式為:隨堂報告(40%)+兩份閱讀心得(20%;每份10%)+期末報告(40%)。

再請注意:教務處規定每門課的成績最終繳交時間為下學期開始前的兩個星期,授課教師若遲交成績,會被視為不認真教學。本課閱讀心得和期末報告繳交的期限因此設定為八月一日。

指定教材(暫訂)
將視授課進度及修課人數後再做調整

01、Clifford, James. 1997.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簡介:文化人類學和文化研究學界中「流亡離散研究」(Diaspora Studies)的經典著作。作者重新審視文化產物的旅行(traveling cultures)、美術館和文化展的策劃和展示模式、以及離散的當代意義。

02、Nordstrom, Carolyn & Antonius C. G. M. Robben, eds. 1995. Fieldwork under Fire: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Violence and Surviva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簡介:在後冷戰時代,各種幅度的暴力不僅逐漸刻畫國際關係和各民族國家內部的社會真實,也成為田野調查工作者必須面臨和處理的實際危險。藉由這本先驅性的論文集,我們將討論諸如暴力的在地和跨國社會關係、施暴者與倖存者的心路歷程和生命策略、研究方法及倫理等等日趨迫切的議題。

03、Tsing, Anna Lowenhaupt. 2005. Friction: An Ethnography of Global Connectio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簡介:我們將以印尼後蘇卡諾時代(post-Soeharto period)的熱帶雨林區為研究對象,探討全球化下的跨國經濟開發的運作模式如何匯集包括政府官員、跨國環境運動者與NGO人士、國際科學界、在地耆老與至城市就學的大學生、合法與非法移工等等社會行動者,各類行動者所代表和生產的意義系統以何種方式彼此誤解並衝突、又如何協商並妥協。

04、Hannerz, Ulf. 1992. Cultural Complexity: Studies i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Meani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簡介:在全球化和後現代的狀況下,「文化」作為一種意義體系,不再是一個自給自足(self-sufficient)並為在地物質條件和地理疆界所侷限的系統。作者強調國家權力、市場、社會運動、以及文化仲介機制(特別是學校與大眾媒體)對於形塑文化體系的交互作用,並提出理論化的解釋模式。書末所提出的「the global ecumene」概念,成為日後文化人類學界分析全球化文化生產的經典模式之一。

05、Anagnost, Ann. 1997. National Past-Times: Narrative, Representation, and Power in Modern Chin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簡介:身處於所研究的社會正在經歷史無前例的巨大變遷之情境裡,過去有關此社會和文化的民族誌資料已無法盡然提供田野工作者理解研究對象的背景知識,那麼研究者當如何捕捉這個文化意義不斷重生的狀況?「四個現代化」後的中國便是如此一個場域,作者藉由分析官方說詞和文獻、歷經文革與市場經濟之受訪者的口述史、以及大眾媒體的敘事(narratives),試圖提出適當的研究方法和詮釋模式。此書也是瞭解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代表作之一。

06、Burawoy, Michael, et al, 1991. Ethnography Unbound: Power and Resistance in the Modern Metropol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簡介:在社會學界中,1920-50的芝加哥學派經由都市社會學的研究,首創並持續實踐民族誌的研究方法和寫作,質化研究自此成為此學界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經過半個世紀以上,現代生活的型態不斷變遷、「都市」的意義以及其所涵蓋的生活模式及挑戰大異,我們將藉由這本先驅性的論文集所提出的民族誌研究方法和議題,以探討當代都市社會學研究所面臨的挑戰以及突破傳統芝加哥學派之典範的可能。

07、Wacquant, Loic. 2004. Body & Soul: Notebooks of an Apprentice Boxe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簡介:延續上本書的關懷,我們將藉由這本研究芝加哥底層非裔美人(African Americans)拳擊手男性的民族誌,以探討當代大都會中種族、階級、男性特質(masculinity)、以及自尊等等議題。作者是已故法國社會人類學者Bourdieu的學生兼好友,為了從事此研究,他以外國人和白人的身份,進入當地過去純由非裔美人組成的拳擊俱樂部進行多年的練習並參與比賽。因此拳擊研究對於研究者而言,也是志業(vocation)與身體的實踐。

08、Faubion, James D. 1993. Modern Greek Lessons: A Primer in Historical Constructivism.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簡介:在全球政治與經濟權力階層化的狀況下,位處「先進國家群」的「邊緣」國家或社會之處境往往同為發展研究以及後殖民研究學者所忽略,位於南歐的希臘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作者藉由雅典知識份子階層日常生活的民族誌研究,以試圖重新審視諸如「大都會形成」(metropolinization)、「現代性」(modernity)、以及「東/西方文明」等議題。

09、Comaroff, Jean & John Comaroff. 1991. Of Revelation and Revolution: Christinity, Colonialism, and Consciousness in South Afric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簡介:1993年南非共和國廢除之前憲法中種族隔離(Apartheid)的條款,被視為二十世紀反殖民以及民主化最重大的國際事件,在諸多社會學以及社會變遷的教科書中,也被全面性地理解為結束冷戰的關鍵性國際事件。但是這個講法無法讓我們更具體地理解何以種族隔離政策可以對於在地社會發揮如此深入的影響與作用。Comaroff夫婦這本民族誌分析了殖民者如何透過基督教的教義與宣教方式劇烈改變了南非黑人的個人與集體意識,而基督教義又如何提供了反抗行動的文化文本。此書也是當代後殖民研究與宗教研究的經典著作之一。

10、Mohmood, Saba. 2005. Politics of Piety: The Islamic Revival and the Feminist Subjec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簡介:9/11事件前多年間,伊斯蘭國家的女性地位已為聯合國以及諸多歐美國家視為檢驗其是否「足夠」現代化的重要指標,更遑論後9/11的今日。換句話說,性別,以及特別是女性自主權的定義與實踐方式,以然成為後冷戰期間攸關諸如在地社會進化、人權、現代性意義、以及民主溝通可能性的國際指標,但是在地女性的自我理解與生命歷程卻廣受忽略。作者藉由埃及開羅的民族誌研究,以試圖回應這個問題。

11、Ong, Aihua. 2003. Buddha Is Hiding: Refugees, Citizenship, the New Americ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簡介:公民權力是現代社會中界定並維護住民的基本標準,但是在全球化的情境裡,各民族國家中日趨多數的住民卻是非「土生土長」的合法與非法移民。跨界移民的事實挑戰了民族國家的主權,也顛覆了「文化乃在地自給自足之意義系統」的傳統定義。作者是馬來西亞華裔至美國菁英學界的移民,晚近十年著力進行公民身份的研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hwis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