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許倬雲「萬古江河」 談中國人的未來

【記者徐開塵/專訪】

直指21世紀是融合的世紀,認為中國人不能再關著門過日子,應該看看外面的世界,建立省思的習慣。

全球掀起「中國熱」,研習中文的國家愈來愈多,知名歷史學者許倬雲推出的最新巨作《萬古江河》也躍登暢銷書排行榜,這是否預示21世紀真是「中國人的世紀」?許倬雲教授提出不同見解,他從文化角度著眼,強調未來不可能有單一世界中心,而是維持「給予」和「接受」的雙向交流,而且應放入主流文化的是以「人」為本的文化,所以在構建未來全球共同文化時,中國人必須學習接受和反省。

許倬雲以三年時間,寫成27萬言巨作《萬古江河》,是畢生智慧的結晶。全書以宏觀和微觀交融方式,陳述常民生活、思想信仰、文學藝術、經濟社會的演變、科技發展、文化交流等不同層面的發展歷程,也對中國文化發展提出創新詮釋。

從小民百姓生活面向 呈現中國歷史

他說,本書是為這一代中國人撰寫的歷史,刻意跳脫帝王將相的角度,而由小民百姓的生活面向來呈現中國歷史,就是要提出新的觀點,供大家一起省思。

許倬雲在本書中以江河流域的擴大來譬喻中國文化的進展,長江水系支流複雜,多姿多采;由黃河流域為核心的中國,一步步推向世界文化,不斷接觸與交換,自己和鄰近族群的文化,都融合為一個新的「自己」。由此,他指出,「全球化」並非新趨勢,幾千年來皆如此。

「這是衝突與融合的過程。」他說,18、19世紀西力東漸,把中國、印度和土耳其都打昏了,衝突中必有互相學習,也預告了融合的開始,「融合不是移植別人的文化,要拿也要給」。他認為「五四」主張全盤西化是不經反省的結果,根本做不到,正如日本想做德、英、美國的好學生,也學不像,都是未真正了解文化相融的本質──有理解,也有衝突。在此論述基礎上,許倬雲直指「21世紀是融合的世紀」。

我們的未來 不是關門的未來

他由此分析中國的崛起,是蓄積百多年的能量所至,好處是可為中國人爭口氣,缺點是民族主義的情緒化,易阻礙進一步發展。相對於美國,從「民族文化大融爐」,變成今日自尊自大、關門政策,則是布希政府在走倒退的路。

最近他赴英旅行,在一加勒比海餐廳裡吃到了佐以九層塔、起士粉和香麻油等的香蕉料理,風味獨特,令人難忘。另外,他的兒媳在歐生產坐月子,當地健保竟能接受中醫調理。他舉這兩個小故事為例,說明歐洲國家頭腦清醒,已做到真正的文化融合。

而回顧台灣從四百餘年前才進入世界共同的歷史,是國際化的結果。因此他對於今日全球都走在開放的路上,台灣卻提出鎖國主張,他憂心會變成大潮後的小回流,被拋到邊緣去,而直言「去中國化」,是背道而馳,走不下去的路。

他說:「我們的未來,不是關門的未來,將來東亞國際秩序,必是各國共同促成的區域性秩序,台灣只要不自我邊緣化,且不弄僵與大陸的關係,絕對可以在此區域勢力中佔有一席之地。」

平心靜氣 把思考撿回來

厚達四百多頁的《萬古江河》(漢聲出版)在台灣成為暢銷書,已授出日文版權,大陸簡體版將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印行。從學術論著寫到普及化歷史書,許倬雲欣見這些結果,他強調自己不在乎千秋萬世留名,只為今日的需要而做,「中國人不能再關著門過日子,應該看看外面,建立省思的習慣。」

他尤其擔心年輕人在不安定的生活環境裡,不再思考,寫書也是提醒讀者,把平心靜氣的思考撿回來。

【2006/05/01 民生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hwis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