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哥都不開這堂課
只好自己念啦
第一週:課程介紹
第二週至第三週:地方派系和生活文化──公民社會的展望
(一)、地方派系:陳介玄,1997,<派系網絡、樁腳網絡及俗民網絡──論台灣地方派系形成之社會意義>,《地方社會》,台北:聯經王金壽,1997,<國民黨候選人買票機器的建立與運作:一九九三年風芒縣長選舉的個案研究>,《台灣政治學刊》,2:3-62參考資料:陳明通,1995,《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台北:月旦蔡明惠,1998,《台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河口鎮山頂與街仔的爭鬥》,台北:洪葉廖忠俊,1997,《台灣地方派系的形成與發展》,台北:允晨
(二)、生活文化,社會學習的機制與公民社會的展望?李丁讚,1997,<公共論述、社會學習、與基進民主:對「食物中毒」現象的一些觀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5:1-32李丁讚,2004,<社會力的誕生與轉型>,收於王振寰、章應華合編《凝聚台灣生命力》,既將出版黃武雄,2003,<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兼談社區大學學術課程的定位>,《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參考資料:黃武雄,1994,《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黃武雄,2003,《學校在窗外》,台北:左岸夏鑄九等,2002,<朝向市民城市─台北市大理街的社區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6:141-172
第四週至第六週:族群關係──多元文化
(一)、本省與外省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台灣社會學》,4:11-74陳端容、陳東昇,2001,<跨族群的社會連結:工具理性的行動邏輯與社會結構的辯證>,《台灣社會學刊》,25:1-54參考資料:王甫昌,2003,《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高格孚,2004,《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允晨張茂桂,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與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問題>,《台灣社會學》,4:75-118
(二)、原住民與漢人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參考資料:傅仰止,2001,<台灣東部原住民的原漢位階意識>,《台灣社會學刊》,26:106-62傅仰止,1996,<人口比率與族群意像:東部原漢關係的結構性與社會心理基礎>,《台灣社會學刊》,20:125-61顧玉珍、張毓芬,1999,<台灣原住民族的土地危機:山地鄉「平權會」政治經濟結構之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4:221-292
(三)、新住民與舊住民(在視聽中心上課)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約─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3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力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9-128林津如,2000,<「外傭政策」與女人之戰:女性主義策略再思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93-151林筱芳,《外籍新娘在美濃》(紀錄片)參考資料: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台北:唐山蔡明璋、陳嘉慧,1997,<國家、外勞政策與市場實踐:經濟社會學的分析>,《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7:劉梅君,2000,<「廉價外勞」論述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8:59-90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家務勞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169-218第七週:宗教亂象─社群聯帶李亦園,1999,<民間寺廟的轉型與蛻變:新竹市民間信仰的田野調查研究>收於《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台北:立緒丁仁傑,2001,<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205-270陳杏枝,2003,<台北市加納地區的宮廟神壇>,《台灣社會學刊》,31:93-152參考資料:瞿海源,1997,《台灣宗教變遷的政治社會分析》,台北:桂冠瞿海源,1999,<術數流行與社會變遷>,《台灣社會學刊》,22:1-45丁仁傑,2003,<文化綜攝與個人救贖:由「青海無上師世界會」叫團的發展觀察台灣當代宗教與文化變遷的性質與特色>,《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9:
第八週:期中考
第九週至第十週:失業、貧窮、不平等──社會正義
(一)、階級與貧窮李誠(編),2003,《誰偷走了我們的工作:一九九六年以來台灣的失業問題》,台北:天下文化(部分章節)蔡瑞明,2002,<台灣的社會階層化過程>收於王振寰(編)《台灣社會》,台北:巨流吳挺鋒,2003,<台灣財政平衡的現實與迷思:沒有平等的成長崇拜>,《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1:1-50參考資料: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體系之延續》,台北:巨流許嘉猷、黃毅志,2002,<跨越階級界線?間論「黑手變頭家」的時正研究結果及與歐美社會的一些比較>,《台灣社會學刊》,27:1-59瞿宛文、Alice Amsden,2003,《超越後進發展:台灣的產業升級策略》,台北;聯經蔡明璋,1996,《台灣的貧窮:下層階級的結構分析》,台北:巨流
(二)、性別與不平等台灣婦女資訊網,<台灣婦女處境報告(1998)>,自以下連結下載:http://taiwan.yam.org.tw/womenweb/st/98/status.htm參考資料劉毓秀(編),1995,《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台北:時報出版林芳玫、張晉芬,1999,<性別>,收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呂朝賢,1996,<貧窮女性化與貧窮程度的性別差異>《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8(2):221-256
第十一週至第十二週:城鄉發展─東亞超級城邦
(一)、停滯的農村(在視聽中心上課)黃樹仁,2002,《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型態與台灣城鄉發展》,台北:巨流,第七章胡台麗,1986,<台灣農村小型工業發展的特質及其經濟文化基礎>,收於瞿海源與張英華合編《台灣社會文化變遷》,台北:中研院民族所胡台麗,1997,<穿過婆家村>(紀錄片)參考資料Gallin, Bernard and Rita Gallin, 1986(1982),張珣(譯),<台灣農村的社會經濟生活─二十年的發展與變遷>,收於丁庭宇、馬康壯合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Lavely, William, 1986(1982),陳淑英(編譯),<工業話語台灣農村的家庭結構>,收於丁庭宇、馬康壯合編《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台北:巨流張玉兒等,2003,<為何稻花停止了綻放>,《青芽兒》,6:1-22
(二)戒嚴的城市黃樹仁,2002,《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型態與台灣城鄉發展》,台北:巨流,第1,2,3,4,10章參考資料陳東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章英華,1995,《台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與歷史的探討》,台北:巨流夏鑄九,1995,<全球經濟中的台灣城市與社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57-102
第十三週至十四週:環境生態──永續發展
(一)、消費、資源與垃圾別蓮蒂,2000,《生活形態白皮書:2000年台灣消費習慣調查報告》,台北:商周參考資料嚴海蓉,2002,<現代化的幻影─消費和生產的雙人舞>,《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95-134葉啟政,2002,<生產的政治經濟學到消費的文化經濟學:從階級做為施為機制的角度來考察>,《台灣社會學刊》,28:153-200
(二)、環境與生態李永展(編),2000,《台灣現況》,台北:看守台灣研究中心,第一、三、四、五、六章參考資料紀駿傑,2002,<台灣的環境與社會>,收於《台灣社會》,台北:巨流,第十四章蕭新煌,1987,《我們只有一個台灣:反污染、生態保育與環境運動》,台北:圓神
- Dec 20 Tue 2005 00:39
當前台灣社會問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