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授課教師 吳學明3-234
課程名稱(中文) 客家文化專題研究
課程名稱(英文) Seminar in Hakka Culture Studies
學分 3
授課內容 課程目標:
本學期課程主要目標有二,首先,讓修習的學生整體認識台灣客家文化之現況及其形成與演變;其次,刺激學生研究台灣客家文化研究之興趣,進而培養學生從事客家學術研究之基本能力。

上課方式:
以教師演講、學生閱讀報告與討論為主。

課程內容

一、客家學術史回顧與研究方法──兼論什麼是客家(09/12)
尹章義,〈台灣客家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收入氏著《台灣客家史研究》(台北: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年),頁30-54。
羅烈師,〈客家概念的起源、形成與傳播〉2007年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演講講稿。
羅烈師,〈台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

二、客家源流(09/19)
羅香林 《客家研究導論》(台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
謝重光 《客家源流新探》(台北:武陵出版社,1999年)、
房學嘉 《客家源流探奧》(台北:武陵出版社,1996年)、
王 東 《客家學導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三、台灣客家族群的分布(09/26)
李文良,〈清初台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台大歷史學報》第31期(2003年6月),頁145-147 。
施添福,《清代在台灣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87年)。
邱彥貴、吳中杰,《台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

四、早期的客家移墾:北部、中部(10/03)
尹章義,《台灣客家史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2003年)。 
吳學明,《頭前溪中上游開墾史暨史料彙編》(新竹縣:新竹縣政府文化中心,1998年)。
《金廣福墾隘研究》上下兩冊(新竹縣:新竹縣政府文化局,2000年)。
黃榮洛,《渡台悲歌──台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台北:台原出版社,1989年)。
溫振華,《清代東勢地區的土地開墾》(台北市:日知堂,1992年)。

五、早期的客家移墾:南部、東部(10/17)
施添福,〈國家與地域社會──以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為例〉,《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2001年8月),頁33-112。
孟祥瀚,〈清初台灣東部之拓墾與發展〉,《歷史學報》創刊號(台中、中興大學歷史系),頁133-161。
黃學堂,〈清初台東的客家人〉,《台大歷史學報》第31期(2003年6月),頁145-147 。

六、日治時期的客家再移民(10/24)
張素玢,《台灣的日本農業移民(1909-1945)--以官營移民為中心》(台北:國史館,2001年9月)。
張二文,〈日治時期美濃南隆農場的開發與族群融合〉,《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客家文化研究中心,2002年),頁223-259。
孟祥翰,〈日治時期花蓮地區客家移民的分布〉,《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2年),頁129-158。

七、客家族群關係史(10/31)
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頁439-480。
徐正光,〈台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客家雜誌社,1994),頁381~399。
黃卓權,〈清代北台內山開墾與客家優佔區的族群關係〉,刊於《臺灣史研究》第11卷第1期(2004年),頁24-42。

八、客家的傳統民俗與信仰(11/07)
李豐楙,〈台灣中部「客仔師」與客家移民社會──一個宗教、民俗史的考察〉,收於宋光宇主編《臺灣經驗》(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頁121-157。
陳春聲,〈三山國王信仰與台灣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八十期(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6),頁61~114。
田金昌,〈北臺灣客家人的三官大帝信仰初探〉,刊於《新竹文獻》,第18期,2005,頁92-106。
邱彥貴,〈三山國王是台灣客屬的特有信仰?──粵東移民原居地文獻考察的檢討〉,《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3期(1992年6月),頁66-70。

九、客家的義民信仰(11/14)
江金瑞,〈清代臺灣義民爺信仰與下淡水六堆移墾活動〉(台中: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7年)。
賴玉玲,《褒忠亭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發展:以楊梅聯庄為例》(新竹縣:縣文化局,2005年)。
蔡采秀,〈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在清代臺灣成為義民的歷史過程〉,刊於《臺灣史研究》第11卷第1期(2004年),頁1-41。
羅烈師,〈客家族群與客家社會:台灣竹塹地區客家社會之形成〉,刊於徐正光主編《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2001年。
〈義民信仰的傳播與形成:以台灣平鎮褒忠祠為例〉。刊於賴澤等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桃園: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2005年),頁177-197。

十、客語用詞與文化(羅肇錦教授)(11/21)

十一、客語音韻與客家歷史(羅肇錦教授)(11/28)

十二、客家產業文化(12/05)
莊英章、陳運棟,〈清末台灣北部中港溪流域的糖廓經營與社會發展〉,《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56期(1983年),頁59-106。
張維安、謝世忠,《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台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第四章〈文化產業與產業文化〉(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4年),頁117-164。
Hobsbawm.Eric著,陳思仁等譯,《被發明的傳統》(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2年)。
陳板,〈化邊緣為資源──台灣客家文化產業化的策略〉,收入張維安主編《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年),頁17-1~17-25。

十三、客家的宗族與宗親(12/12)
莊英章,〈族譜與漢人宗族研究:以竹北林家為例〉,《第一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記錄》第11卷第1期(2004年),頁185-210。
莊英章,陳運棟,〈清代頭份的宗族與社會發展史〉,刊於《臺灣史研究》第11卷第1期(2004年),頁333-367。
Cohen, Myron L. 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

十四、客家運動與客家認同(12/19)
施正鋒,《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台北:翰盧圖書出版公司,2004年)。
施正鋒,《臺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曾金玉,〈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台中: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教科書/參考書
授課方式 講授、研討
評量方式 參與研討之評鑑(50%)、期末繳交報告(50%)

期末研究報告(12/26)

期末研究報告(01/02)

期末研究報告(01/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hwis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