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學講台 土洋博士各擅勝場
2005/04/20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陳信升/台北報導】

大學校園裡追求的是多元、開放、民主的價值,所以鼓勵受過不同訓練的研究觀點能夠在學術殿堂上充分展現,受過不同學術訓練的大學教授在教學與研究上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於是在大學校園裡有一種隱而不顯的土洋博士競爭關係。

學者觀點

美國大學亞洲基金會執行長蒯亮認為,這樣的題目應該把年代的因素納進去談。

民國五六十年代,台灣的大學校園裡,很多是有學養但是沒有學位的教授,因為在那樣的年代很多大學教授是從大陸跟隨國民政府來台,當時只有日本殖民時代就很發達的醫學和法學界有留日的洋博士。

也因為那個年代,很多大學畢業生有一種美夢,要去美國唸書,「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口頭禪普遍在那個年代的學生中流傳,當時的教育政策也是鼓勵學生出國深造的,例如當時的國民黨中山獎學金也是靠政黨的力量培養了很多的人才,加上美國對當時「自由地區」的台灣學生也提供很多獎學金,鼓勵他們出國深造,所以的確培養了很多菁英分子。

經歷解嚴後,八十年代,政府對於大學教育開始鬆綁,各大學紛紛成立碩士班、博士班,各大學院校普遍存有教師荒,所以只要有博士學位又有意進入教職的學者,無論土洋博士紛紛進入校園任教,所以真正的土博士與洋博士的論戰應該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而台灣的大學對於土洋博士的態度也跟整個教育體制也有很強烈的關係。蒯亮分析說,台灣的大學大約分成四個等級,研究型大學以及當初創校就具國際規劃的大學,如:東華、中山大學對於留洋的博士當然特別器重。至於地方型的大學以及學風較保守的師範、技職院校體系,則對於自己訓練、提拔的土博士深具信心。

蒯亮進一步分析指出,所謂的洋博士大概還可以區分為歐陸、美國與亞洲等三個系統。亞洲以韓國、日本、新加坡還有早期的菲律賓等地為大宗,歐陸則端看學科的研究領域,歐陸的高等教育有濃厚的菁英氣息,至於美國則重視研究方法、獨立思考的訓練,所以培育出來的學生也很不一樣。

蒯亮表示,洋博士學風比較嚴謹,也比較具有國際觀,在教學方面崇尚自由,也採取比較民主的方式進行討論,甚至允許「挑戰性考試」的存在。土博士則是師承傳統文化,對於傳統禮俗較為重視,倫理觀念也比較重,教學上比較有步驟規劃,或是有些仍有些填鴨式教學的痕跡,「總的來說,洋博士重視教學的結果;土博士重視教學的過程。」

其實土洋博士各有各的優勢與擅長,但重點是學校必須有配套措施,避免學術上的拉幫結派,各大學的師資聘用也應該以唯才是用的原則,對大學的發展才是有利的。蒯亮說,學術的多元價值必須堅持,所以應該以更開放的胸襟面對人才的流動,土洋的博士爭論其實不應該是問題,「避免學術上的『屬地主義』以及『近親繁殖』才是大學用人的考慮重點」。

學生看法

暨南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黃美菁認為,土博士在教學上比較重視方法和步驟,重視學生理解的程度。黃美菁分析表示,土博士也許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繼承了傳統老師的教學方式,所以會把觀念解釋的很清楚、有條理,在教學上也比較有步驟。

黃美菁也認為洋博士在研究的角度上面,的確比較具有國際視野,瞭解研究領域上面的新動向,也因為語言的使用上能夠較有優勢,所以在國際期刊的能見度會比較大,但是土博士為了升等,其實在研究上的表現也不惶多讓。

台大圖書資訊研究所程吳隆也認為土博士會從基礎的概念教起,也很清楚學生哪些環節會遇到困難。但是洋博士的個人風格會比較明顯。他也認為,土博士對於學生的關懷比較明顯,從學業到生活的關心問候比較多;洋博士則因人而異,多數是對於學生的關懷被動地扮演協助者的角色。程吳隆認為這是因為土洋博士在學習過程中的差異。

東華大學物理系王雅欣則認為,基本上土洋博士在教學與研究的態度差異不顯著,還是要端看教授的個人特質。師大研究生David(化名)認為,理工科洋博士在國外的研究環境比台灣好,所以在研究成果上比土博士佳,但是土博士通常是在專業領域上也無法完全被取代,否則也很難在學校任教,所以「並不會存在瞧不起土博士的問題」,其實瞧不起土博士的,是學界自己的偏見,「所上徵人,常常履歷表一看是土博士,就放在一旁,沒有學界的人脈,根本就很難進入學校任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hwis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