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大齋節期中,回應「捨己」的呼聲

一同閱讀盧雲《向下的移動》

 

   或許,很多人會問,「什麼是大齋節期?」「這聽起來像是天主教的苦行禁慾?」「基督都已經從死裡復活,何必紀念那個高掛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其實,大齋節期不是專屬於天主教的日子,教會以基督在世的事件作為一整年、每一天的生活節奏。教會節期尤其以聖誕節和復活節為兩個中心:西方教會以1225日作為耶穌降生的日子,「聖誕節」前四週為「降臨節期Advent」,以悔改和喜樂紀念耶穌的道成肉身、預備耶穌的再次降臨;耶穌誕生之後,在地上成長、開始傳道的日子稱「顯現節期Epiphany」。

   接著,春分後第一個主日為「復活節」(大約每年三月底、四月初),復活節後第五十天為「五旬日Pentecostal」,直到下一個降臨節期之間為「聖靈降臨節期」,是耶穌復活升天後,賜下聖靈幫助、陪伴世人的「常年」;而復活節前的四十天(扣除六個主日)稱為「大齋節期Lent,亦稱為四旬節、預苦期)」,大齋節期的最後一週為「聖週Holy Week」,尤其紀念耶穌騎驢子進到耶路撒冷,萬民歡呼迎接(棕枝受苦主日Palm Sunday,接著耶穌為門徒洗腳、共度逾越節的晚餐(週四設立聖餐日Maundy Thursday)、耶穌受難(週五救主受難日Good Friday)、等候耶穌的夜晚(週六復活守夜Easter Vigil),最終耶穌的復活(週日復活主日)。教會每一年都透過不同的節日,將我們帶入到耶穌基督的事件與故事之中,那些故事不再是幾千年前的歷史事件,幾千年後,我們繼續在教會的節期中紀念、參與基督的事件。

   基督復活前的四十天的大齋節期,不只是一個宗教的「齋戒儀式」,不只是要求我們過著簡樸生活的節日,更是提醒我們:耶穌受了約翰的洗禮,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太4111)。上帝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當中,不只跟我們同住、同吃、同行,他也經驗人類的軟弱和試探,他並非倚靠自己是上帝兒子的身分「小看」這些試探,而是向世人表明他如何倚靠上帝的話語、看清魔鬼試探的詭計。因著他的謙卑與順服,在曠野中的試探成為他在地上服事的起點,他「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78)。這是每年大齋節期的精神與核心,耶穌、上帝的兒子虛己成了奴僕,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呢?

   盧雲在《向下的移動》中,便提醒我們要對抗世界中「向上」的力量。這世界總是要我們向上移動,成為第一名、最優秀的、最幸福的,企圖高舉我們自己的能力和權力,使自己成為那個唯「一」的第一名。我們都知道:成功、名聲、影響力都不會成為我們平安的來源。盧雲並非要我們放棄雄心壯志、並非要我們怠惰懶散,而是提醒我們要效法耶穌基督向下的路,他選擇一條微不足道的路、一個徹底謙卑的方法來完成他的工作。我們是否願意停下來,看看那些貧窮、被壓迫的人?

   此外,盧雲指出三個向上移動的試探:「有功效」、「引人注目」、「有權勢」。這三個我們習以為常的概念,是不是常常挑動我們要行使自己的權力,使我們掉入這個世界的試探?當基督徒群體以追求有成效、追求有名聲、追求有影響力為目標的同時,我們是否喪失跟隨基督的核心價值?

   在這個耶穌預備自己受苦、受死和復活的四十天裡,讓我們一同透過盧雲的《向下的移動》來反省自己的生活:我們當如何面對這世界的試探,也預備自己與基督一同受苦、受死和復活。願棕枝受苦主日的禱文也成為我們的禱告:

 

全能永生的上帝,因祢對世人的慈愛,差遣了祢的聖子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取得人性,且受死於十字架上,為我們立下極謙卑的榜樣:求祢施憐憫,使我們能夠與祂同走受苦的路,也有份於祂的復活;這都是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聖子和聖父、聖靈,一同永生,一同掌權,惟一上帝,永無窮盡。阿門。

校園書房出版社編輯

陳胤安

2013年顯現節期

閱讀書目:Henri Nouwen, The Selfless Way of Christ: Downward Mobility and the Spiritual Life. (New York: Orbis Books, 2011) 中譯:《向下的移動:基督的捨己之路》,盧雲著,台北:校園,2013

 

附註: 2013年大齋節期:從2月13日週三聖灰日開始,3月24日棕枝受苦主日,3月28日設立聖餐日,3月29日受難日,3月30日復活守夜,3月31日復活主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hwis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