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黃向春:中國人類學的南方傳統及當代意義
  •  2009-10-24 11:02:16   作者:黃向春   來源:社會學視野網  

中國人類學的南方傳統及當代意義

 

黃向春

  

 

 

文章來源:光明日 

 

中國人學已了近百年的程。由於學淵源的差,自上世30年代起,學在中國的展逐形成了南北兩大傳統:北方以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基地,以吳文藻、孝通、李安宅、堃、林耀等人代表,秉持人學的功能主功能主,與社會學,被稱中國人學的功能學派」;南方以中央研究院及廈大學、中山大學基地,以凌聲、芮逸夫、林惠祥、成志、惠林等人主將,史具體主影響深刻,史學關係密切,被稱中國人學的史學派兩大傳統各有,影響深,並在理和方法上形成互和呼,中國社會文化的研究和中國人學學科體系建均作出了重要獻。

於功能學派強調社區方法、主社區作社會影的整體性、注重社會構成的功能與構分析、並以直面社會現實問題為己任,史學派來以從人角關注問題並糅合史學方法旨趣,著重於探社會、文化的,注重史料考據和古今比,以分析和原民族或社會、文化的。在期的探索中,史學派人學在以下傳統領域形成了明的流派特色。

——中國民族史研究。既關注體的中國民族史程及其與國體史的對應關係分析,又關注由社會、經濟、文化等要素所構成的古今各民族分、形成、展、演的族體史及其與區域文化關係的追溯。由於強調以人學理方法分析中國材料,學派體出兩個方面的整體。一是人學的學科整體性追求:踐行文化人學、體學、言人學、考古學人學及民族志的合研究,因而具有全域性的特點,又自歸歷,學是一史眼光研究人及其文化的科學。二是文化的整體:與功能學派強調社區作社會的整體性相,史學派的整體注重民族或文化形程的整體性中加以解,並在建立民族史的體框架,以及對歷史文獻中民族志料的蒐集、整理和分析、運用上獻卓著。

——文化研究。以物文化界定民族的客觀標,並以物文化的起源、形成、播、遷來復原民族程和社會,史學派另一個悠久而富有特色的傳統。從史前物文化到近代各民族物文化,從物的經濟到物的,從物的型比到物的,從物的功能、器用到物的念、象徵——史學派所呈的物文化,是構成社會展史的客,也通過尋在文化背後的民族原出」(社會)的復關係。些研究不僅創立了南方民族物文化史的,而且由物文化特徵所抽象出來的概念,南區西南區南洋區太平洋文化圈,為經典的區系型學和區域民族文化模型的基

——從民俗到宇宙。由於史學派與民俗學運在南方的起關係密切,兩者的交叉互使民俗研究成跨學科的試驗場,而且促成了人學、史學均重文獻與民俗生活的方法取向。域的研究,從民俗的起源、分佈、異出,兼及相關的文化分析,在方法上強調文獻稽考與實態觀察互參互,從社會文化整體和展脈中揭示民俗的性,並追求從民俗解析達到大眾思想和念世界的理解。些探性地體宇宙的思考,打通文化精英文化提供了範例。

——文化型與文明史。以物文化及區域民族文化體系,史學派初步建立了一種從文化型到文明史的解模型。該領域立足於史前物文化的區系,合文化分析與社會分析,使期國家形態發展史的探具有了更豐富的內涵。既突破了中原中心模式,及了不同文明形與中原文明的密切互,以及文明史與國家史的多,建構民族多元一體的理模型作出了重要獻。同,些研究對東南區域民族文化體系在東亞太平洋的中介通道地位的界定,在當代求以天下為紐帶的本土人學文明比研究開啟了窗口。

就目前的態勢而言,功能學派由於更加近社會現實,傳統的重大革研究中更具針對性和用性,傳統所倡的社區方法,中國人學最主要的研究取向。相比之下,由於對歷史學派的形成重要影響的等早期人學理流派已淡出主流,加之後代思潮的沖,學派的傳統因受到多方挑而有式微之虞。毋庸置疑,史學派在特定的段的確存在侷限,些侷限多屬的烙印,以人學眼光理中國材料的基本立決定了它是一個可以與傳統,若在理更新、野拓展的基上自我,定能求與現實需求和當代學術熱點的,從而煥發出新的活力。主要表:

第一,文化研究仍大有可。物研究在當代國學的回,已表明新期的物研究與後代的有益反思並不矛盾。強調文化研究的根本性,可以避免把物與社會文化相割裂,強調文化的個體經驗、主從而致某種不可知的弊病。史學派在物的社會屬性、物的文化史等方面多有建,而物世界的流性與意義轉換,「的相互生和塑造,中國傳統社會不同空、不同族群關於物的知體系的建構,及其與更高層級的社會文化和知體系的互關係等等,將極大地豐富物與社會再生產這組經典關係的內涵,並深化我們對其的理解。

第二,民族、社會、文化、史的整體仍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角。史學派的研究始終圍繞中國的民族、社會與文化一大主,又能兼整體的合與個民族或文化象的深入探,使整體的局部局部的整體有機的、相的關係得到了辯證的體一方法既回了在中國研究中如何做厚描問題,又能有效校正當代社會人文研究普遍存在的碎化向。相於社區方法之於中國社會研究的力而言,史學派在方面的矛盾不明,正是因找到了簡單小地方大國家:史。而史和文化的多元和分及其與中國的整體性之的內在關,是近年來各學科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

第三,從民俗到宇宙,仍然是推跨學科對話與整合的重要力。近年來起並引起廣泛參與和討論史人,正是端於此。由於民俗與宇宙所代表的恰是文化的兩端——「表象」,因此從民俗到宇宙的研究,既能打通社會組織念世界,也是二元立的糾纏求文化及其承機制的必由之路。下文化遺產熱遺產碎片、或把它抽離出民俗而使之博物化,也只有把穿越時間的文化置於從民俗到宇宙的體系之中來把握,才能正其偏並充分遺產文化活體的意和價

第四,學的立足之本與最終訴,文化型與文明史研究,可以突破國家社會框架的束,能打破各種中心主的偏,使我更加客地看待和分析世界秩序的形成演以及中國的文化和史在其中的位置。就近年來一再被強調的人學的中國化努力而言,國家框架下累的地方性民族志,成果豐,但也面本土化的批。而重返並更新從文化型到文明史研究的,於把中國人學引至更具有世界眼光的高度無疑具有極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ahwis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