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見證與耶穌天國觀
馮智活
談起社會實踐,感慨萬千。我的經歷告訴我,叫基督徒參與社會活動比非基督徒更為困難,後者很容易接受關心社會是自然的事,前者卻多了一重障礙,竟是由信仰而來。到底出了甚麼問題,莫非靈修有毛病了?基督徒不是談愛心嗎?為甚麼愛個別的人,卻不愛群體的人呢?究其原因不少,在此只談幾點。
沈思默想與社會意識
很多信徒的靈修,是要在求及指定下才做的,有點像學生做家課,按照既定的思想、方式等去作靈修。但這只是初階。可惜的是信徒很少有機會接受更高階段的訓練,以致關心的層面,只局限於個人。其實靈修有多種方式,其中一種是沈思(meditation)。耶穌曾多次作長時間之禱告,不要以為祂都開聲禱告或不斷為一些事情祈求或感謝,而是作長時間的沈思,明顯的例子是四十晝夜在曠野禁食禱告。祂思想將來的工作、困難、考驗,於是試探便出現。基督徒應多作沈思的工夫,思考個人的靈命,反省自己在社會上之責任,思想聖經對自己的啟示,而不單是由其他人講給自己聽,反思每一個教導,是否合情合理,是否適用於自己身上。沒有沈思的工夫,就難以突破屬靈生命的限制。
主禱文與社會意識
試舉一例。基督徒對「天國」多一知半解。一方面中文靈修書籍少談及,另一方面自己又不去深究,於是對這個耶穌基督十分重要的信息含混了事。當我們沈思時,我們會問甚麼是天國,為甚麼耶穌經常提及天國?最可悲的,是不少人把天國等同於天堂!難怪很多人把福音只偏面地局限於個人層次,未能同時兼顧社會層次。天國即上帝國,簡單來說,即上帝旨意運行的地方。當耶穌教導我們禱告時,說:「願的國降臨,願的旨意成就在地,如同成就在天。……」就是要求我們與主同工,建設上帝國在地上,就是除去罪惡,行公義,施憐憫,是富有極強之社會意識。
當我閱讀曹新銘牧師所著《耶穌基督的天國運動──救世真理的默想》時,心裏甚為感動及敬佩。書中曹牧師不但對天國的觀念有精闢之闡釋,更將天國觀念應用於關心社會及世界大事上。此書實是罕見之中文靈修書籍。從其文字可領會曹牧師沈思默想之工夫,其愛人愛社會之心盡顯無遺。這書於一九七七年出版,相信很少人讀過。他於第一章的緒言寫道「為著把握聖經的精義來研究耶穌的天國運動和救世真理,我覺得以下幾點是當首先認定的」:
(一) 是化除一切的歧視;
(二) 是靠天恩也盡人力;
(三) 是救個人也救眾人;
(四) 是救靈魂也救肉身;
(五) 是需要各方面的人合作。
為何他在靈修默想中能夠深深領會基督徒的社會責任呢?此書轉載謝扶雅《曹牧「天國運動」書感》一文,其中道:
「所以我們今日所謂『天國』運動,應是密切給合凡信耶穌基督和接受聖靈的同道同志,勉為樹立社會良好風氣,伸張正義,以大無畏精神,大聲疾呼,痛斥社會罪惡,反對社會不公道及世界上的暴虐政治,誓不取媚於資本家和執政當局,決不與所有惡劣的風俗制度,和政府妥協,雖被逮下獄亦在所不辭。天國運動同志絕不爭取政權或任何世俗機關領袖,卻以『精神革命』為務。我們無意於政治革命,社會革命,或文化革命,然對世界上任何不合理的政府措施,或任何團體及個人的不義行為,斷乎加以譴責,口誅筆伐,不為鄉愿;雖招致忌視與仇視,亦甘登十字架而無憾……」
這段二十年前的說話,令我甚覺慚愧。如此屬靈氣質,今天實屬難求。一個真正做好靈修的基督徒,不可能沒有社會意識的。
運用聖經、傳統及理性
聖公會以聖經、傳統、理性(reason)三者作為信仰支柱,缺一不可。但不少基督徒卻不重視理性,偏差就易產生。理性幫助我們思考、尋求答案、考究聖經道理、了解人及社會。理性就好像汽車的駕駛盤,我們要小心控制方向,而不單只是加油(熱誠)。保羅說要順服掌權者(羅馬書13章),我們就要運用理性提出疑問,了解保羅為何在二千年前說這話,當時之政治社會環境與今天有何不同,有沒有其他基督徒原則比這原則更高。聖經只有一本,卻有多種的領會。要嘗試進得深,知得廣,在靈修中進到深處時,我們便愈接近上帝。假如孫中山缺乏深入的沈思默想,而緊守保羅的教導,就沒有革命,也就沒有新中國。為何國父有這麼強烈之社會意識?這是我們應當深思的。
有時我們太重視聖經了,以致其他一切都不重要。眼見一個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便在腦中翻查聖經,找到有關的經文後,我們便安心去照著做。其實,我們還可以用另一種方法,就是去了解這人,由這人之處境去考慮,如何幫助他。當我們見一個人失業時,我們會為他找工作。但當有數以萬計的人失業時,你必須想到更深的問題,就是社會問題。而很多時間,聖經這類問題沒有明顯而直接的答案,這世界已經比聖經時代「成長」了二千年了,很多社會世界問題未曾在二千年前出現。如果不作沈思,不運用理性,我們只是活在二千年前的社會,難怪不少人不想接受基督教信仰。
有時我們自以為聰明,不涉及社會問題不談政治,免得教會內有不同意而產生不和。我要大力指出,如果一個信仰不能整全地照顧及關連到生命的全部,是一個被扭曲的信仰,甚至會變成虛假的信仰。當人以為基督教信仰只關心個人而忽略社會,我們是傳達一個扭曲的信仰。當我們天天思想怎樣傳福音時,有多少時間反省我們所傳的福音,是否真確及整全的呢?缺乏反省沈思,就沒有進步及更新,滿以為自己已經得著救恩,以勝利者的心態去征服別人,令人接受自己對基督教信仰的觀點,是今天香港教會最大的缺點,這也是傳福音最大之障礙。假若教會能多一點關心社會,將信仰更整全一些,福音事工必有重大突破。
《公禱書》的社會關懷
神安排我在聖公會是我的福氣。雖然香港的聖公會少參與社會事件,但在世界各地聖公會均十分重視社會及政治的參與。就以每十年召開一次的蘭柏會議為例,一九八八年的會議中共有四個報告,其中一個就是《基督教與社會秩序》,大會共達成七十三項議決,其中三分之一是關乎社會及政治事件的,如戰爭、難民、人權、環保、軍事化、國債、貧窮等。在第一個報告《使命及服務》中寫道:「我們傳揚的救恩是關乎個人的完備及社會的完備兩方面。任何只集中個人而忽略社會,或集中社會而忽略個人,皆是對福音不正確之理解……」(The Lambeth Conference 1988, p.30)香港聖公會之《公禱書》亦云:
「我等要個人重生,亦要社會重生,我等要個人得救,亦要社會得救。……我等要向著人類自由、平等、和平之大道為努力前進。我等要化信仰為能力,變理想為實行,將天國建設於地上,而上帝之旨意,得以施行於地如同在天……若我等有堅決純正之信仰,即能靠上帝之能力,幫助推廣上帝之國度於世間。」(417-418頁)
我不知道其他教會有否類似之思想。假若沒有,或許我們要理解耶穌之天國觀念及基督徒在世之使命。耶穌臨離世時向我們頒布「大使命」,使萬民作祂的門徒,並教導他們遵守祂的教訓(太二十八:19-20)。但祂的「最大誡命」愛神愛人(太二十二:37-39),不是更為重要嗎?前者是眾多使命之一,而後者為基督徒應有之屬靈氣質,也是耶穌言行之核心,「大使命」是愛心行為之一,但還有其他愛心之行為,正如昔日耶穌除了教導外,還有趕鬼醫病等愛心行為。這些行為,不是為了傳福音,不是手段,乃是目的本身。愛心行為乃是目的,就是福音,傳福音就是傳揚上主的愛。「基督徒非獨善其身,乃兼善天下;於信徒集團內實行同道交通,彼此相愛相助。此乃本乎基督之教訓,令信徒彼此相愛。繼而推廣愛之範圍至一切眾生而須博愛。」(《公禱書》416-417頁)。
香港人覺得基督徒有博愛精神嗎?我想不會,相反地多數香港人覺得基督徒是自私的,只對他們的弟兄姊妹有愛心,其他不是弟兄姊妹的,就只關心他們是否信主。況且,他們不會關心社會。因篇幅有限,有機會再談。最後讓我們默想耶穌這段說話,看看有何啟悟:「上帝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裏,看哪,在那裏。因為上帝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路十七:20-21)
(馮智活牧師為聖公會牧師、教會工作者協會副主席)
- Jun 05 Fri 2009 00:04
社會見證與耶穌天國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